进入农历六月份,也是一年当中天气最为炎热的一个月份,酷热袭袭、蝉鸣声不止。而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大都也在六月。

别称:伏月

SUMMER

俗话说:三伏之中逢酷热,意思是三伏乃一年中最热的天气。由于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大都在六月,所以六月也被称为“伏月”。

别称:荷月

SUMMER

六月荷色翠欲流,又称荷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荷月。

别称:季夏

SUMMER

夏天的时段按照来临的顺序分为孟夏、仲夏和季夏,因此六月又叫季夏,代表同样意义的别称还有暮夏、晚夏、杪夏,杪本来是指树梢,后来借指季节、岁时的尾端。亦有季月之称。

别称:暑月

SUMMER

六月的记忆,是和酷热相伴的,东风消停,大地如蒸,小暑、大暑节气也大都在六月,人们把六月称之为“暑月”。

别称:烦暑或溽暑

SUMMER

在闷热、潮湿的天气中,人们的心情也会因此而烦躁不堪,所以六月别称“烦暑”、“溽暑”。

别称:焦月

SUMMER

这个时候大江南北,都是高温酷暑,盛热的阳光炙烤着万物,万物仿佛都被烤焦了,于是六月形象地叫做“焦月”。

别称:荔月

SUMMER

六月近秋,渐渐伴着瓜果的成熟,个中翘楚便是令妃子乐得合不拢嘴的荔枝,所以六月又称荔月。

除以上之外,六月还有精阳、季暑、且月、徂暑、林钟、未月之称。

这一月中,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有天贶节,观莲节等。

别称:天贶节

SUMMER

“六月初六”,宋代称天贶节,贶,意同赐,传说是大禹的生日,应为附会,因上古不庆生,恐遭人厌胜。

江南梅雨季节一过,家家户户在六月初六天贶节这天开箱倒匣,把衣服、书籍拿到露天曝晒,以免霉烂。称“天贶”。“贶”是“赠、赐”的意思。

六月六又叫“天贶节(姑姑节)”,此节起源于宋代。宋真宗赵恒是一个非常迷信的皇帝,有一年六月六,他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并要百姓相信他的胡言,乃定这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天贶节这一天翻检曝晒。

“六月六”是一个小节,节日活动较少,主要是藏水、晒衣和晒经书,妇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动。

别称:观莲节

SUMMER

采莲节又名观莲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旧俗为荷花的生日。古时画家、诗人等文人雅士会聚一处,赏荷、饮酒、吟诗。饮酒的酒器也非常有讲究,当属采下鲜嫩的荷叶当酒杯最风雅。据记载,三国时就有碧筒饮的习俗

农历六月中的两个节气分别是小暑、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节气歌中提到的‘暑相连’就是指的大、小暑。

小暑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是万物狂长的时节。从小暑开始,人们做好了迎接酷暑的准备。

在古代,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并将新打的米磨成粉,制成各种美食,与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头伏吃饺子是我国北方的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初候,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

二候,蟋蟀居壁。

《礼记》注曰:生土中,此时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盖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鬬。

三候,鹰始击。击,搏击也。应氏曰:杀气未肃,鷙猛之鸟始习于击,迎杀气也。

小暑相关的节气农谚

SUMMER

小暑小禾黄。

小暑吃芒果。

小暑温暾大暑热。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小暑打雷,大暑破圩。

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

六月年景如翻饼。

伏天热得狠,丰收才有准。

小暑诗词

SUMMER

《小暑六月》

元稹

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

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

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

蟋蟀莫相催

《纳凉》

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大暑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公历7月22—24日交节。

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古书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自古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此外,还有烧伏香、晒伏姜等习俗。

大暑,六月中。解见小暑。

初候,腐草为萤。

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

二候,土润溽。

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

三候,大雨时行。

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

大暑习俗

SUMMER

送大暑船

“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

活动开始后,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

“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过大暑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烧伏香

烧伏香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冶多种顽疾。还有一说百姓在伏天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

饮伏茶

从古至今,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晒伏姜

三伏天时,人们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

竹筒冷面

大暑节气日本人会在社区里架起了长长的竹筒,把煮好的面条放到竹筒中过水冷却,供大家品尝。据说吃过这种竹筒冷面后夏天不会中暑。

斗蟋蟀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时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吃凤梨

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喝暑羊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饮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大暑相关的节气农谚

SUMMER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大暑诗词

SUMMER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荫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销暑》

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

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

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

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

难更与人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rybw/1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