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健脾祛湿养心清火
今天17时30分,迎来“大暑”节气,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到来了。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节气的到来,往往意味着“蒸煮模式”的开启,40℃以上极端高温天气有可能经常出现,大家要当心身体和情绪“中暑”。在这个全年最热的时节里,更要保持心平气和哦! 大暑三候
腐草为萤: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袅袅神秘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土润溽暑:后五日“土润溽暑”,溽是湿,湿气浓重,蒸郁而令人难耐。 大雨时行:再五日“大雨时行”,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时行以退暑,最热时秋即携大雨来临。
大暑习俗,消暑祈福 喝羊汤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三伏天喝羊汤,配以辣椒油、醋、蒜等,全身大汗淋漓,可带走五脏积热,有益健康。 吃凤梨台湾民谚“大暑吃凤梨”,说的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姜汁调蛋浙江台州椒江人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肉粥,谓能补气。 吃仙草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又名“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吃荔枝在福建莆田,“过大暑”讲究吃荔枝。荔枝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大暑这天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因为荔枝性热,过去人们常常把它放在井里,能保鲜多日。 大暑时节,静心养生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吃药粥滋补身体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多吃一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药等食物,最好以这些食材熬粥或煮汤。也可用新鲜的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煮汤或熬粥。 食家禽气血双补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家禽肉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的功效,可气血双补,特别适合脑力劳动者、神经衰弱者。 吃姜暖胃增食欲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虽热,但阳气在表,阴气在里,内脏反而是冷的,容易腹泻,所以要吃暖胃的姜。姜具有增进食欲、祛风散寒的功效。清晨之时,人的胃气有待升发,吃点姜可以健脾温胃,鼓舞阳气升腾。 尽量从事“慢”运动大暑前后,天气往往闷热、潮湿,人体感觉不舒服。因此,大暑养生首先要避开在闷热天气下的过度劳动,尽量少出门、少活动。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尽量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散步等强度适中的“慢”运动。 “情绪中暑”不可忽视持续高温天气,不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对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出现“情绪中暑”。对年老体弱者来说,情绪障碍可能会使他们心肌缺血、心率失常和血压升高。因此,应保持乐观情绪,戒躁戒怒;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冷处理;规律睡眠,戒烟限酒。 聊完了大暑的节气特点和风俗习惯,亲们一定更想知道大暑时节如何养生。我总结了以下四点:健脾,祛湿,养心,清火。大暑节气正值中伏前后,天地之间气机由少阳相火变成太阴湿土,即阳气由生长状态转变为化育状态,此时阳气升浮之极而开始化生万物,是为土。土性稼穑,应之于人则在脾,若脾阳充足、脾气健运,则水谷可化,四肢百骸得养。若脾弱土败,则易患腹泻下利。此时应当健脾。大暑时节应谨防“因暑贪凉”。明代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若因天热而喝冷饮,虽能解一时之热,但寒凉入体,却要消耗大量阳气去气化这团寒湿邪气。若反复消耗阳气,则机体渐趋阳虚,进而阴浊凝滞,百病丛生。大暑节气,天地之间炎热之极。阳气外散,内阳反而不足,因此万不可因热而贪凉饮冷。此时养生之法,关键在于忌凉,以免损伤脾阳。健运脾土以助运化,温养阳气以补中虚。鸭肉是大暑时节进补的佳品。民间有“大暑老鸭胜补药”的说法。因为鸭肉性凉味甘,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嗽息惊”,是大暑时不可多得的滋补上品,甚至被古代医家称为“妙药”。大暑时吃老鸭,可“阴虚不见燥,阳虚不见冷”,最能补益脾阳。此外,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艾灸太白,能养护脾阳。艾灸温阳,最适于养脾,可艾灸脾经太白穴。如果能在脾经当令时(上午9点~11点)内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的枢机,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艾灸胃经足三里穴,以健脾养胃,化湿理气。盛夏阳热下降,絪蕴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在中医学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大暑前后温度达到一年中的顶峰,其闷热程度也达到顶峰,中医认为此时是湿气最重的时候,人们非常容易受湿热邪毒侵袭,经常会出现胃口不好、大便黏腻、腹泻呕吐、口舌生疮等症状,所以此时养生还要注意“祛湿”。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饮食油腻、缺乏运动。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所以夏季一定要适当锻炼,使身体能够时常出出汗,这样可以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当然,运动不可剧烈,不然容易损伤阳气。相对来说地下室的湿气较重,尽量不要住。热天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大暑节气暑湿之气较重,人易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肢体困重等现象。饮食方面宜多吃燥湿健脾、益气养阴的食物。可用橘皮10g(鲜皮加倍),加适量冰糖,用开水冲泡后代茶饮,常饮可起到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体湿的人还可以用薏米红豆汤或锅巴来解决。喝上一阵子薏米红豆汤之后,再喝小米粥来补补脾胃,久之脾健,湿自化。有的人喜欢吃猪肉,猪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长期吃电饭煲煲的大米饭,也容易造成体湿。夏季天气炎热,而且比较潮湿,而湿疹跟湿气重有很大关系,所以在这个季节湿疹患者很多。一般表现为在皮肤表面出现红斑、小疙瘩、水泡等,大多比较痒。在公园草地或野外采集一些鲜马齿苋(也叫长寿菜),回来洗净后煮水喝或者外用涂抹,可以起到祛湿清热的作用,对于治疗湿疹效果很好。当然,也有很多人采摘马齿苋直接拌凉菜吃,既能当菜也能祛湿。艾灸或点揉承山穴、三阴交、阴陵泉和足三里,可健脾胃,有助于运化体内水湿;内湿过重的人,还可以用艾条灸肚脐处的神阙穴。按照中医理论,季节和五行五脏是对应的,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所以“养心”是夏季养生关键点。中医所谓“养心”,并非完全与现代医学“心脏”概念相同,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养心”除了能顺应中医理论夏季养生理念以外,也有非常明显的实际意义。因为在暑天,气温过高本来就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很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所以养心是防止情绪起伏,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 暑天“养心”首先要做到让心静下来,清心寡欲、闭目养神都有利于“心”的养护。而听悠扬的音乐、看优美的图画,或钓鱼、打太极拳等缓慢运动,都有利于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此外要有充足的睡眠,“热天睡好觉,胜吃西洋参”。睡眠好,心情好,有利于心神的宁静。所以应该在作息上符合当季需要,如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而相对不足的睡眠则可以用午休做适当补偿。另外,愉悦的心情是夏天养生的良药。“笑一笑,十年少”,不无道理。夏季气候闷热,易使血压升高,心烦意乱,这时若能笑口常开,就能改善情绪,从而协调人体各脏器的功能。喝粥可以健心。大暑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著名医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所以,古人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医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有人说夏天酷热,容易上火,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这类“上火”都是虚火,夏天人体阳气外浮而中阳渐虚,最需将养中阳,但我们却因天热而大喝冷饮,虽然暂时解了暑热,但反伤中阳。中阳一虚,则寒湿内滞而虚火即现,表现为各种上火诸症。针对单纯性夏季浮阳在外产生的虚火,可适度饮用酸梅汤。有的人贴三伏贴后会出现咽喉疼痛、口干舌燥、头痛、便秘等症状,这是因为虚火在作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可贴三伏贴。温阳益气,亦需养阴清热,如此阴生阳长,阴平阳秘,无忧无患。可用酸梅汤。酸味敛火,乌梅养阴生津止渴,凡醉酒头疼、口干舌燥、烦躁不安都可来一杯乌梅水缓解症状。睡前喝点酸梅汤或白萝卜汤,可以敛阳助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rybw/5172.html
- 上一篇文章: 妙不可言灵芝怎么吃和西药怎么搭
- 下一篇文章: 龟苓膏和草粿有什么不一样,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