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其它特征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linchuangbiaoxian/m/39220.shtml

感恩转发让爱传递

节气

大暑

7月22日,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二个节气:大暑。大暑,是夏天的第六个节气,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暑”是炎热,“大”是说炎热的程度。古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这时节的骄阳如烈火,大地上热气蒸腾;阴雨时,天气闷得令人喘不过气来,这种酷暑难耐的日子,前后要持续近一个月之久。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也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

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的说法。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每到一个节气,民间都与当地的饮食文化相结合,比如冬至吃饺子,大暑的话就适合吃一些滋阴补气、清热解毒、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苦瓜、大枣、百合、豆浆、鸡肉、西瓜、莲子、冬瓜、绿豆、薏米、桃子、冬菇等等,都是适合这个节气食用的。

我国幅员辽阔,大暑节气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湘东南地区则流行一句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即“凉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烧仙草”在外观、口味、疗效上均与龟苓膏类似。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之俗,乃是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与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们大暑时节偏要吃热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大暑热,秋后凉。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消暑》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古人消暑的方法,有着“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的豁达与智慧,开辟一处纳凉避暑之处,与清风明月相伴,心无纷扰而身体自然凉爽。

大暑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一候:腐草为萤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

二候:土润溽暑

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天气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三候:大雨时行

时常会有大的雷雨出现,这种大雨使暑气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左河水)

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两厌是蝇蚊。

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此时也是赏荷采莲的好时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百节疏通,万窍玲珑,隔水盈盈而立,如锦缎出水,素有花中君子之美称。

养生重点

正如张华文先生在《夏季养生篇》所提到的,夏天的特点是炎热多雨,气候的湿为长夏之主气;夏季五行属火,对应人体五脏之心脏,夏天的特色是生长,所以夏季养生注重心脏的调与养,着眼在“长气”两字。

根据夏季热升雨降的特点,养生需注重清热袪湿防暑湿;根据夏季心热肾凉的特点、养生需注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保持水火既济的健康状态。

大暑时节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调理

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多吃苦味食物,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等,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等。

中医认为:大暑时节,梅雨刚过,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故而需吃热性食物以驱除暑湿,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的千金一刻,恰合“冬病夏治”、“寒病夏治”之医理。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什么?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即助长夏天的旺盛阳气,来克制和驱散冬天阴寒之邪,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因为冬季治疗只能治标,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而在夏季,疾病虽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不仅从根本上治疗病痛,还能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正是“未病先防”。

当心“阴暑”

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暑热或高温环境下作业而中暑者,属“阳暑”,俗称“中暑”,与之相对的便是阴暑。

按照中医理论,阴暑主要是因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引发,常在季节转换的时候由于过度贪凉而出现,如果过于避热趋凉,均可导致风、寒、湿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一般主要病状有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还有因着凉导致腹泻腹痛、浑身没劲、无汗恶寒、关节酸痛等。

养生穴位:

中脘穴

定位:在腹部,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足三里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功效: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阴陵泉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健脾利湿,通利三焦。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

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温度高、湿度大

人们常常感觉疲惫、身体沉重

即使睡眠充足也会感觉困倦

如果您也有类似情况

不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如何应时调节吧~

引发湿气过重的原因

01

情志致湿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如经常生气会引发肝胆湿热、经常忧虑的人容易出现肺和大肠的湿热。

02

饮食致湿

经常吃辛辣、寒凉的食物易伤脾胃,尤其是在夏季,辛辣、寒凉的饮食容易导致代谢紊乱,湿气更难以排出。

03

环境致湿

梅雨时节、三伏天气或者室内加湿器使用过度,都会引发体内湿气。

04

不良习惯致湿

现在学习、工作、娱乐都让人睡得很晚。如果到了休息时间还不睡觉,肝脏会继续工作代谢,得不到休息。

此外,熬夜要用眼,更加剧了肝脏的负担,引起肝胆代谢紊乱,诱发肝胆湿毒。

经常熬夜的人会感觉头昏脑涨、眼干涩、胀痛,胁肋疼痛等,这些都是肝胆湿热的表现。

吃“苦”

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苦味素、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解热除湿、抗菌消炎、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及清心除烦的作用,非常适合夏季人体所需。

此外苦味食物有利于肠道内的乳酸菌生存与繁殖,抑制有害菌的产生,从而减少毒素的产生。

尝“酸”

夏天多吃“酸”味食物,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酸性的食物很多,比如水果里的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这些水果的果汁都是比较酸的,多食有益身体健康。

除了水果外,夏天还可以多吃点醋。夏季是胃肠疾病的高发季节,醋酸可杀菌消毒,因此加一些醋还可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

推荐食谱

干煸苦瓜

材料:苦瓜两根、豆瓣酱1大匙、盐1/2小匙、干辣椒一两个

做法:

1、苦瓜洗净,切条,加1/2小匙盐拌匀静置十来分钟,然后用水清洗一下沥干水分待用。

2、锅烧热下少许油,下苦瓜条耐心中火煸炒,接着下豆豉酱和干辣椒爆香,适当添加盐,炒匀即可出锅。

糖醋苦瓜

材料:苦瓜适量、小尖椒、白糖、白醋、盐、植物油各少量

做法:

1、苦瓜切片,白糖、白醋、盐、水调好,融化,放在一边候着。

2、锅里放油,把小尖椒拿下去,爆到油微微发红,把苦瓜放下去炒两分钟。

3、最后把预先调好的汁放下去,炒到微微收汁,起锅。

金麦酿苦瓜

材料:苦瓜1根、南瓜1块、燕麦适量、食盐少许、枸杞子适量、糖桂花1大勺

做法:

1、南瓜去皮、蒸熟,碾成泥。

2、锅中放入麦片,小火炒香,再放入南瓜泥,翻炒均匀,最后加入糖桂花,炒至顺滑,盛出待用。

3、苦瓜洗净,切片,挖去内芯;锅中注水,加少许盐,烧开后放入苦瓜焯烫。

4、1分钟后捞出过凉,中间填入炒好的燕麦南瓜馅,点缀枸杞即可。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树茂密蔽日,夏日的白天漫长。楼台的影子清晰倒映在池塘的水中,宛若镜中美景。微风拂动澄澈的水面像珠帘摆动,满架蔷薇散发出的清香,弥漫着整个小院。

鼓噪而湿闷的炎热夏季,在诗人的笔下,成为一首充满情趣的夏日诗、一幅宁静淡雅的夏日山水画。

此时,心平气和,悠然度夏。夏日,安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rybw/5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