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马仙信俗是柘荣县民众世代传承、崇信马仙的传统民间习俗。马仙又称马元君、马孝仙、护国夫人、马真人,其信仰肇始于唐中叶,源自浙南,盛行于闽、浙,其影响波及赣、粤和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信众达多万人。唐代缙云县令李阳冰所撰《护国夫人庙碑记》是中国最早对马仙事迹的文献记载。据《霞浦县志》载,柘荣县之马仙信仰始于北宋景德元年(年),“时筑坛为禅,未雍草,仙倏显迹于东山之巅”。元至正二年(年),因祷雨获大有,于是在现柘荣城西之仙屿处“设外台兹地”以祭祀,其后立祠庙祀之,曰马真人庙。马仙信仰最初是驱瘟疫、祈雨的功能,满足人们希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愿望。

柘荣做为马仙信俗的发祥地,素有“马仙之都”美誉。被誉为“仙山”的柘荣东狮山是闽浙边界信众朝拜马仙的圣山、马仙信俗的重要道场。马仙信俗千年传承留下了诸多的文物名胜,有始于宋代的灵岩洞、始建于元代的马仙庙、明代东狮山摩崖石刻等县级文保单位。有百丈岩、仙人足迹、仙人溪、仙掌泉、仙屿等名胜。

百丈岩MEISHI摩崖石刻灵岩洞甘露泉仙人足迹聚仙亭通天台文化传承

马仙,俗名马七娘,因嫁不久夫亡,数十年间,婆媳相依为命,忍辱负重,殷勤奉姑至终老。其孝感动天,传为佳话,殁后被祀为神。马仙孝行,也被上层社会奉为孝德典范,著名历史人物李阳冰、刘伯温、冯梦龙等均撰文赞颂之。成仙后,马仙娘娘更是圣迹屡显,恩泽四方,济危扶困,流传有化伞为舟度化善人、马仙传医力祛虐疾、仙源圣井净水除疫、懿政真人施雨济旱、马仙真人平叛加封、施琅出海马仙护佑等典故,被唐肃宗宣封为“护国夫人”。

马仙以孝德楷模受顶礼膜拜,逐渐演变成为民众祛病化厄、禳灾御患、保佑平安的地方保护神。《霞浦县志》记载,景德年间,江淮大旱,京师蝗,真宗皇帝躬祷郊坛,仙大雨泽,蝗泊海,夜锡祝工梦,明以状闻,敕封“灵泽感应马氏真人”。天禧二年,闽寇骚扰,仙以神兵却之,加封“懿正广惠马氏真人。

柘荣是马仙信仰的中心地带,马仙信仰在千年的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仙民俗文化,最主要的就是马仙迎送巡游仪俗,仪式主要由“接仙”、“献祭”、“游境”、“醮仪”、“送仙”等五个部分构成。具有包容性,它通过道教科仪、民间音乐、戏曲舞蹈、传统武术、民间曲艺、民间灯会等文艺形式,展示“孝”文化、“境”文化、“灯”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融合,表达民众迎圣祈福求雨保平安和五谷丰登的愿望,具有很强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此俗相沿已五百余年,是民间传统信仰习俗的遗存。

年11月,“马仙信俗”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保护弘扬

柘荣马仙文化的内在品质是信仰的力量。马仙信俗所倡导的孝德、和谐、健康、平安等理念,不仅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契合当今社会的道德教育,对弘扬传统文化,建构和谐社会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主流价值。柘荣县着力提升马仙信俗的文化核心价值,在不断加大马仙信俗保护传承力度、不断丰富马仙信俗文化内涵、不断扩大马仙信俗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下功夫,通过举办中国柘荣马仙文化旅游节,将其文化内涵由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演绎塑造成“忠孝、安康、慈爱”的主题形象,丰富和完善了马仙健康平安神的功能定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延伸功能、彰显寓意来策划能够体现马仙文化价值的文创和旅游产品,传承文化基因,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中华文化新辉煌增色添彩。

END

文字:柘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片:魏高鹏、魏发松、陆诗华、陈开秀、吴星银

编辑:游小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sltx/10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