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厚龙头拐往事
山东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228/4318885.html 达拉特旗的八大孔兑之一西柳沟河槽,有个地方叫龙头拐。龙头拐是南梁外山区与达拉特旗的解放滩平原的交汇处。西柳沟的水经过龙头拐向北流去,到了达拉特旗的二狗湾流入黄河。库布齐沙漠由西经过龙头拐向东延伸,与西柳沟形成十字交汇点。有库布齐沙漠的风、西柳沟的水,融合在一起,龙头拐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 龙头拐的“拐”在这里是地方方言,形容向上凸起,突兀而起的地形结构,就好像是“龙头”。这龙头与那S形的流水一脉相连,滚滚翻耀,呈蜿蜒曲折状态,又时隐时现,相互印衬,就像是一条活生生的巨龙。这条巨龙千百年来一直在谱写鄂尔多斯高原与库布齐沙漠的华夏文明。 龙头拐图片来自网络 盛夏的西柳沟,常有山洪暴发,汹涌澎湃的洪水卷着泥沙,沸乎暴怒,直泻而下,朝着龙头拐冲去,来势之猛,无可阻挡。可那山洪其实是怕软不怕硬,碰上库布齐沙漠后,水与沙纠缠在一起,翻腾几下就没劲了,那震耳欲聋的响声也随之小多了。洪水被沙漠折腾的减消了锐气,不得不拐个湾,再向西边沙漠冲去,但又被强大的库布齐沙漠摁住浪头。经过这两次一冲一撞的博斗,洪水服输了,不得不再次拐个湾,向北缓缓的流去,并表现出善意,听话地灌溉着下游河槽两岸的农田。由于流水平缓,水灾极少,下游农牧民受益匪浅,五谷杂粮都可耕种。近几年又试种袁隆平老先生的水稻获得成功。所以,经过龙头拐流出的水,富了解放滩、柴登牧场、二狗湾,造福了一方水土,而剩余的水则流入黄河。 洪水在龙头拐左转右转,延长了在此地停留的时间。喝饱了的沙丘,也使得地下水位上升,数公里远的农村(塔召一带),也就发明了自流井,就是钻开地面再竖直压进去水泥管或铁管,水就从管子里喷出来了,不分昼夜往外流,供浇灌田地、人畜饮水。还有人在院里向地下竖直压一根管,上面按个吸压器,一压一压水就上来了,比自来水方便干净,省钱省力,真乃天赐矿泉水也。 龙头拐自然形成了两道圆湾,圆湾是山洪澄地淤积而成。这里水肥草美,种的糜子有一人多高,甜瓜像枕头大,一排排沙柳笔直通天,白皮柠条既挡风沙还不误开花,招来无数蜜蜂和花蝴蝶,风景比画家画的好看。 紧邻张牲口车马大店的坡上有个水文站,是包头钢铁公司驻外机构,专测龙头拐西柳沟水的流速、流量等水文数据。因为从龙头拐流出的水入黄河时,与河水形成垂直角度,两水对抗相堵,会激起天然水坝,极易给河对岸正对着的包钢水源地造成灾难。因此,龙头拐的水文资料至关重要。为确保包钢安全,由上级指示,一旦要出现不可抗拒的险情,就要在二狗湾这边炸坝泻洪,保护包钢。庆幸的是,黄河防洪大坝逐年加固加高,这种险情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发生。 作者与当年同学们的合影 上了年纪的人,新鲜事记不住,记住的事忘不了。我终生难忘的地方就是龙头拐东边的五里明沙。顾名思义,五里明沙就是说这沙地有五里宽,我青春的记忆也就在这五里明沙之内。 在达拉特旗第一中学读书那几年,对西梁外宿亥图、虎食梁、高头窑的学生来说,五里明沙是上学的必经之处。 快开学了,我们先托人找关系把行李、干粮捎在供销社拉货的胶车上,说好在树林召二双营子或者是永来成车马店领取,然后约几位同学空手同行。记得同行的有赵东海,武文福、尚玉忠、刘仲谨、刘仲玉、杨俊峰、杨俊杰、李复兴、周治国、贺国文、寇振荣、闫乐生等人。我们天不亮就启程,大中午才能走到约莫70里外的龙头拐。 每次在过西柳沟、翻五里明沙前,大人们就嘱咐:龙头拐有“吸人沙”,千万小心。据说“吸人沙”真有其事,现在想来可能是地下水往上翻时,在沙漠里形成的空洞;也有可能是细沙与粘土混合形成的糊状的松软地质,本地土话叫害闹闹。人畜要是被“闹”进去,不断挣扎,重力下行,越“闹”越深,很难拔出腿脚来,甚至有生命的危险。过西柳沟河时,我们捡些树枝,试探性的从硬些的地方过河,目的是绕开害闹闹。过了河接着上沙坡,翻越五里明沙。每走一段,沙子就会灌进鞋里,憋的难走,只好脱了鞋走。每到夏天,滚烫的沙子会烧得我们脚心疼。 作者的初中毕业证 翻越五里明沙也有乐趣。沙坡上一丛一丛的蒿籽草长的又高又大。它的籽是吃荞面饸饹、擀豆面、做米凉粉必须用的辅料,人们叫它蒿籽。沙坡上还有一片片绿得出奇的草本植物沙盖,点缀在海海漫漫的沙漠中煞是可爱。沙湾的锅底圪卜平地上,则长满一片一片的沙葱,有半尺多高,迎风摇曳,你想要它,割几麻袋,甚至是拉几车也是有的。这天然的沙盖和沙葱都可做菜吃,是真正的纯天然、纯绿色美食。直至现在,沙盖拌汤、凉调沙葱还是我的最爱。还有一种植物叫沙竹,长出来象是高梁杆一样,我们土话叫棒棒,是用做锅盖片片(方言读音PiaPia)的好材料。有一种灌木还能开出五颜六色、奇特的花,直到现在我也不知它叫什么植物。明沙里从未见过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数也数不完。说实话,每次走这五里明沙没觉得怎样累,好奇和留恋常常让我们忘记了徒步的疲劳。 我们那一代人,为了求学,从高头窑启程步行到树林召,一天要走里路,说给下一代人听都觉得好奇,也许听了也不会相信,但这确实是真的,是我和我的同学们所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拉特旗没有一条象样的公路,更没有汽车。由于有库布齐沙漠的阻拦,西梁外人向北出行大多数选择西柳沟河槽,龙头拐就成了必经之地。 龙头拐图片来自网络 龙头拐最繁忙的是冬季。西柳沟结冰以后,沟里冻硬相对好走些。解放滩、四村、乌兰、中和西、杭锦独贵的人,要经龙头拐去高头窑拉炭。河对岸打不素太、黑柳子、白彦花的人,也要通过冰封河面上的沙涩道(就是在黄河冰面上撒上沙子的冰上道路)跨越黄河,经龙头拐去拉炭。 龙头拐一时车马如流、热闹非凡。那些年交通工具都是些二饼子车、胶轮马车之类,也有些骆驼运输队。龙头拐那两个湾上都有车马大店,客户暴满、生意兴隆。还记得靠北那湾的土墙上写着“张牲口车马大店”,过了河槽那个湾湾,墙上写着“冯贵车马大店”。冯贵开了一辈子车马店,南来的北往的,很多人都认识他,他是当时梁外沿滩的名人。 冯贵有三个儿子,即冯过计、冯计全、冯三儿,有一女儿叫冯花。姊妹几个由于开店出身,个个都是百事皆知的说客。冯过计、冯计全弟兄俩每人玩一杆火枪,都是打猎的好手。我听过他们讲的故事,说打狐狸要有丰富的经验,因为狐狸太狡猾,没有三下两下的猎人是打不着的。冬天,下一层薄雪是打狐狸的最好时节,一来冬季狐狸毛厚,色泽好,能卖好价钱,二来好找踪追随。猎人跟着狐狸踪走两三个沙丘后,就要绕道而行,因为狐狸的反侦察能力特强,它要选一个沙湾休息,并朝着它走过的地方瞭望,看有没有猎人追来。这时猎人继续跟着狐狸踪走就上当了,肯定会被狐狸发现。当猎人绕道走到远一些的沙丘上面,发现没有踪时,再倒往回返,就有可能发现狐狸了。当你发现狐狸而它没发现你时,千万别开枪射击,十有八九会落空。原来狐狸休息时紧贴地面,子弹很难打着它。有经验的猎人这时会“呔”的大喊一声,狐狸受到恐吓站起来要跑的一瞬间,立刻扣动板机才能打中狐狸。冯过计、冯计全是打猎的好手,在龙头拐的沙漠里打猎没少挣钱。 龙头拐图片来自网络 大概是年左右吧,冯贵店来了一位四川人叫秦根,住了几天,看上了冯花,两人找成对象,住了几个月,秦根出走,不知去哪里了,杳无音讯。冯花无奈,在报上登了个广告,宣布离婚后改嫁了。 冯贵店向南一、二百米的河楞上,直南直北有两苗特大柠条,以这两苗柠条为界,向北属解放滩人民公社,向南属高头窑人民公社。高头窑公社看下了龙头拐车马店的好生意,也想在自己的地盘上建车马店挣钱,于是把这块地归属高头窑瓷厂管辖,后来在龙头拐就有了高头窑车马大店。 年,我在达一中初中毕业,经两年半文化大革命后回乡务农,后去高头窑瓷厂干活,后又被调到紧挨冯贵店的高头窑车马大店干活,做些洗碗扫地担水的活儿。 话说这秦根不知在哪里转游了几年,又回龙头拐找他的老婆冯花来了,发现冯花改嫁跟解放滩供销社一个赶胶车的人走了。秦根不服,首先去树林召法院起诉了冯花,核对身份时才知道,这秦根是退伍军人,在部队时是给彭德怀做饭的。法院的人看后也不敢怠慢,立马立案调查。 秦根又返回龙头拐,专与冯贵老汉斗气,有意要来高头窑车马店当厨。高头窑人当然愿意又喜欢啦,我也随之成了秦根的帮厨。秦根做饭确实有技术,他焖的米饭一颗是一颗,互不沾连,软硬适宜,香喷喷真好吃,蒸馒头、花卷更是行家。很快,冯贵店的客户被拉拢到了高头窑店,气得冯贵老汉背地直骂。 再后来,我回高头窑做瓷器活了,听说秦根打赢了官司,领着冯花远走他乡享福去了。 离开龙头拐50年了,我还是有很多抹不去的记忆。龙头拐既有南梁外的乡土风情,又有沿滩鱼米之乡的味道,还有库布齐沙漠的神奇色彩。我觉得龙头拐的响沙是库布齐所有响沙中声音最高、音调最好听的。我相信,将来在龙头拐发展旅游事业,肯定能带动一方经济。 年5月1日 作者与老伴儿、孙子的合影 作者刘三厚简介详见本平台往期文章 扫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sltx/8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寻找ldquo李焕英rdquo身
- 下一篇文章: 乘风破浪的姐姐又火了黄晓明我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