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若秋气生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大暑 每年7月22——24日之间为大暑节气。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今年的大暑时间是年7月22日。 01 大暑三候 中国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萤火虫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02 农谚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03 大暑-农事 (1)早稻收获及晚稻插秧 “禾到大暑日夜黄”,对中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 (2)灌溉 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 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 (3)抗旱 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 04 节日民俗 (1)喝暑羊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2)斗蟋蟀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3)浙江的大暑船 浙江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送“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 (4)台湾的凤梨 台湾民谚:大暑吃凤梨。说的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5)广东的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6)莆田过大暑 莆田人家在大暑节那天,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05 健康饮食 《消暑》 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饮食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 (2)增加清热解暑 绿豆汤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 (3)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健身 (1)预防中暑 高温天气尽量不外出,不进行户外体育锻炼或者从事体力劳动。 (2)预防情绪中暑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3)运动量不宜大 三伏天里有慢性病史的病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年轻人,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温中健身,也要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 度苦夏,不仅要注意饮食调理,更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合理调整作息。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xgpw/564.html
- 上一篇文章: 节气养生丨大暑来了,抓住最后15天冬病夏
- 下一篇文章: 地震发生时,做到这10点可以让你脱离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