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大暑节气之
年7月23日,周日, 农历六月初六,大暑。 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 大暑相对小暑, 更加炎热, 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 “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雷暴频繁, 雨量充沛, 是万物狂长的时节, 也是赏荷的好时候。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 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 “山有扶苏,隰与荷花”、 “彼泽之陂,有蒲有荷”。 宋代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写西湖万荷盛开之美景, 无诗出其右。 大暑三候为: “一候腐草为萤; 二候土润溽暑; 三候大雨时行。” 每到大暑时节, 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 细菌容易滋生, 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 到了夜晚, 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 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 古人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 描绘了少女们扑虫嬉戏的画面。 另外土壤高温潮湿, 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 大暑的热往往不单纯是 太阳直射的干热, 而是我们通常说的“闷热”。 民间有“大暑到,树气冒”的俗语, 湿气蒸腾再加上太阳照射, 难怪有“大暑小暑,上蒸下煮”之说。 三候是说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 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容易出现强对流的雷雨天气。 大暑节气有送大暑船、晒伏姜、 喝伏茶、喝暑羊、 斗蟋蟀、吃仙草等传统习俗: 浙江地区送“大暑船”。 把“五圣”送出海, 送暑保平安民。 送“大暑船”时, 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 缩小比例后建造, 船内载各种祭品。 活动开始后, 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 在街道上行进, 鼓号喧天,鞭炮齐鸣, 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 “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 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 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 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 与红糖搅拌在一起, 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 于太阳下晾晒。 充分融合后食用, 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 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喝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 是三伏天喝的茶。 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 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 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古时候, 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 就是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 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如今,这样的凉亭很少见到了, 不过在温州, 这个习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 每个凉亭里都有专人全天煮茶, 保证供应。 华北地区有在大暑这一天 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 经过紧张的夏收劳动, 人们非常疲倦, 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于是,全家聚在一起, 每人吃一个香喷喷的新麦馍馍, 喝一碗味道鲜美的羊肉汤。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时节, 人们有茶余饭后斗蟋蟀取乐的风俗。 大人会先带着小孩到田野里抓蟋蟀, 然后到大树底下玩起斗蟋蟀的游戏, 非常有趣。 大小暑时节, 天气酷热, 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方有在大暑前后 有吃仙草消暑解毒的习俗。 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 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 被誉为“仙草”。 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 广东一带叫凉粉, 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养生保健的重点是“防暑”和“祛湿”。 大暑时节, 肠胃的消化功能较为薄弱, 饮食以清淡为主, 不可多吃肥腻、辛辣、煎炸食物。 除了多喝水、常食粥、 多吃新鲜果蔬外, 还可适当多食用些 清热、健脾、养阴的食物, 如莲子、百合、冬瓜、西瓜、绿豆等。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 要预防中暑, 高温天气尽量不外出, 不进行户外体育锻炼 或者从事体力劳动。 人们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 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 也被称为“情绪中暑”。 所以要注意开窗通风防暑气, 保护好心神, 让心静下来,确保精神饱满。 不妨看看白居易, 他在《销暑》中写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yfyl/12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二十四节气随雨而至,今年大暑有点儿凉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