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闲放》

白居易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

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

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

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水调歌头·大暑》

刘辰翁

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

新秋七七,月出河汉斗牛间。

正是使君初度,如见中州河岳,绿鬓又朱颜。

茎露一杯酒,清彻瑞人寰。

大暑退,潢潦净,彩云斑。

三壬三甲厚重,屹不动如山。

从此五风十雨,自可三年一日,香寝镇狮蛮。

起舞愿公寿,未可愿公还。

年阳历7月22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大暑,也是干支历未月的下半月;大暑一般在公历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此时太阳位于黄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1

大暑三候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萤火虫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

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产卵在落叶与枯草之间,经幼虫、蛹而至成虫,在盛夏孵化而出。古人的生物知识缺乏,所以以为萤火虫在此时由腐草所变化而生。

二候土润溽暑:此时土壤内湿气潮润,天气也湿热难耐,这种蒸郁的热天也是最难过的。

三候大雨时行:当早上的湿热之气升至对流云层,在高空遇冷,常在午后降下大雨,雨势大但是下雨的时间不长,雨后可以稍稍缓解一些暑气。

2

大暑习俗

01送大暑船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02吃暑羊

山东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03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冻和烧仙草也是厦门人常见的消暑凉品。

04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05吃米糟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说的是可以“大补元气”。在大暑到来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06吃童子鸡

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童子鸡,是指还不会打鸣,或饲育期在三个月内体重达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过的小公鸡。之所以要选择童子鸡,是因为童子鸡体内含有一定的生长激素,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3

大暑养生

俗话讲:“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时节酷热难耐,天气潮湿炎热。因此,大暑养生,注重化湿解冬病。

大暑至,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的千金一刻,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即助长夏天的旺盛阳气,来克制和驱散冬天阴寒之邪,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因为冬季治疗只能治标,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而在夏季,疾病虽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不仅从根本上治疗病痛,还能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正是“未病先防”。

要注意的事情,大暑季节要出点养生汗身体才健康!可以通过喝热水,散步,姜水的方式让身体微微出汗,排出体内的湿毒才能秋冬不生病。尤其不能喝冰镇一类的水饮料和食物,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冬天之所以怕冷、脚凉都是伏天不注意导致。

01

三伏贴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中医上认为这是补阳气的最好时机,阳气正了,病痛也就好了。“三伏贴”即中药穴位贴敷,选择在三伏天里施行,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几个不同的穴位治疗,到了秋冬就可以轻松告别一些老毛病。现代研究也证实,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而药物则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发挥了明显的药理效应。

艾灸将药物和物理作用相融合,所谓“针之不为,灸之所宜”。具体方法可以点燃艾炷直接施灸穴位,也可间接隔着硬币大小的姜片或蒜片炙烤穴位,俗称“隔姜灸”。

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02

巧用芳香植物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容易中暑,出现头晕、胸闷、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要化解这些症状,最好的方法是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保证充足睡眠。

如果已经感觉到头晕,可用芳香型植物来缓解。比如新鲜的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用来煮汤或熬粥。因为新鲜藿香叶的主要功效是芳香化浊、祛暑解表;薄荷的主要功效是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舒肝泻热,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服用藿香鲜叶保健是可行的,注意不能过度,也不能将其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

03

多饮暖水益消暑

传统消暑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白开水。但是为了解渴有人一次性饮水过多,殊不知这样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现心慌气短现象。所以,炎热季节,渴极了应先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继续喝。

04

药食同粥补气清暑

李时珍认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医学界公认,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在大暑节气,典型的“度暑粥”有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这些食材都具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功效,还可以放一些拇指淮山、茯苓等药材,祛湿效果会更好。

05

谨防“情绪中毒”

另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

烈日炎炎,

唯有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才能悟出大署之美,

安度盛夏!

『圖自網絡』

赞赏

长按







































北京那家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诊疗康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yfyl/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