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诊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956910.html

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十二生肖冰车、折柳送别、黄河之水天上来……年北京冬奥会上有许许多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与事,其中就包括那无处不在的“中国式浪漫”。这种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同样蕴含在中华饮食文化中。“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苏轼诗里的“春盘”,是立春日以韭黄﹑果品﹑饼饵等簇盘为食,或馈赠亲友,取迎新之意。这是多么美好的“中国式浪漫”。

1

鱼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和繁荣,人们喜欢用鱼来表达美好的祝福,例如年年有余(鱼)、吉庆有余(鱼)、鱼跃龙门等。有学者统计过,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便出现了约14种鱼。

  

《小雅·鱼丽》中写道:“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这里提到的便有黄颊鱼、鲂鱼、黑鱼、鲇鱼、鲤鱼等。在这里,人们以鱼的品种众多暗示美食的丰盛,表明了宴席上宾主尽欢的盛况。可见,鱼在中国餐桌上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里记载,西晋时期的张翰在洛阳做官,有一年秋风萧瑟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老家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写了一首《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没过多久,张翰便辞官回乡了。因此,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鲈鱼也成为美味和思乡的代名词。

  

中国人对于鱼的吃法十分讲究。唐代诗人李颀写给书法家张旭的一首诗中写道:“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荷叶与鱼,都是自然界的水中之物,用荷叶包裹着鱼肉一起蒸熟,荷叶的清香与鱼肉的细腻融为一体,仿佛让读者从诗句当中便能闻到鱼肉的香气,同时又能感受到“鱼戏莲叶间”的趣味。

  

唐朝人还喜欢吃“鱼脍”,也就是生鱼片。白居易曾被贬到江东为官,心中郁闷,却饱了口福:“绿蚁杯香嫩,红丝脍缕肥。”(《春末夏初闲游江郭二首》)馨香的美酒配上美味的生切鲈鱼片,这就是当时人们所认为的人间至味。吃了鲈鱼后,白居易表示:“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

  

到了明清时期,吃熟鱼肉则成为主流,比如袁枚的《随园食单》里就记载了多种鱼的加工做法,其中蒸煮炒皆有。其中,他还提到用风干的雪里蕻切碎用醋煨好后,加入火锅中作辣菜,用来煮鳗、煮鲫鱼最佳。这不类似于我们今天熟悉的酸菜鱼嘛!

2

月饼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民谚道出了中国人在中秋之夜赏月、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是我国最负盛名的传统小吃之一,其起源被赋予了浪漫的传说。据说某年中秋,唐玄宗与杨贵妃在赏月吃胡饼,玄宗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贵妃看着天上的圆月说:“不如叫月饼吧?”于是,月饼便诞生了。

  

但据学者考证,现代月饼的雏形实际出现在宋朝。北宋时期流行一种小吃,民间俗称“小饼”“月团”。这种饼以小麦粉、饴糖、猪油等材料制皮,口感酥甜。饼馅有猪油丁、松子、果仁等,类似于现在的苏式月饼和京式月饼。

  

至于月饼与中秋的结合,大致是从元明时期开始的。明朝万历年间刘若愚所编写的《酌中志》有详细记载:“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明代的中秋节祭月后,一家人有围坐在一起吃月饼、月果的习俗。于是,月饼的“团圆”寓意逐渐深入人心。

  

古代月饼花样多。明代人沈榜在《宛署杂记》里记载了当时北京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情况,其中就写道:“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时至今日,月饼的品种更加繁多,不同地域的月饼也各具特色。然而无论怎样演变,月饼都承载着团圆与美好,寄托着人们对亲友的思念以及对团聚的期盼。

3

豆腐

“一碟豆腐干,一碟豆腐皮,一碟酱豆腐,一碟糟豆腐……”这样的用餐场景出现在了清代神魔传奇小说《镜花缘》中。

一方豆腐,竟然能做出这么多花样,无怪乎有人将豆腐称作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国粹”。

相传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然而据学者考证,宋朝初年的大臣陶谷所作的笔记小说《清异录》中才第一次出现了“豆腐”一词。《清异录》中记载,当时有一个叫作时戢的廉吏因为不能时常吃得起肉,便到市场上买豆腐吃。豆腐便宜、美味而且营养丰富,在当时被誉为“小宰羊”。

古人吃豆腐的花样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宋朝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就提到当时南宋都城临安的酒店有豆腐羹和煎豆腐出售。同样生活在南宋的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还记载过一道甜味的“蜜渍豆腐”。

除了清淡和偏甜口味的豆腐外,古人也爱吃“麻辣豆腐”。《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就写道,戴宗去东京太师府送信,途经朱贵的酒店,吃了一道“加料麻辣熝豆腐”。

不过古代的“麻辣豆腐”和现在的不太一样。现在的麻辣豆腐多用辣椒调味,但辣椒原产于美洲,无论是《水浒传》故事发生的北宋还是作者施耐庵生活的明初,辣椒都还没有传入中国,那时辛辣味的调味品主要是花椒、姜和茱萸。

除了在味道上做文章,古人还会为豆腐做出不同的外形花样。明末清初的科学家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就记载过“彩色豆腐”的做法:用仙人草取汁可做成“绿豆腐”,用薜荔果取汁可制成“红豆腐”,用蕨粉制成“黑豆腐”……

除了吃法多样,豆腐名称花样也多。宋代诗人陆游在《邻曲》中就备注当时有的地方将豆腐叫作“黎祁”。而明初学者孙作认为“豆腐”这个称谓不雅,还曾给豆腐取了个“菽乳”的名号。不过到头来,人们记住的却还是“豆腐”。毕竟,豆腐寓意着“都富”“多福”,这或许也是人们喜欢豆腐的原因之一吧!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既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执着与热爱,又蕴含着中华民族包容、智慧、朴素的传统美德,更彰显着独特且具有无尽魅力的“中国式浪漫”。

注:欢迎留言,分享您了解的美食里的“中国式浪漫”。

作者_邱俊霖

本期编辑_李艳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rybw/10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