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体系与技术 http://m.39.net/pf/a_4892425.html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苏轼《和子由论书》)寿苏会苏东坡岁了。元丰五年(年)十二月十九日,是苏东坡的45岁生日。一向爱热闹的他在黄州赤壁矶下置酒庆贺。酒酣,笛声起于江上,一问,方知是东坡的仰慕者、进士李委作新曲《鹤南飞》为其庆生。曲毕,宾主皆为笛声所醉倒。李委遂从袖中取出好纸,向东坡求诗一首,东坡笑而从之。一时传为佳话。“献曲求诗”的故事传开后,一些文人雅士渐渐在苏东坡生日那天以“寿苏会”之名相聚。后来,“寿苏会”也就演变为纪念东坡的传统活动,不仅一度风靡全国,还东传至朝鲜、日本。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旷世奇才,苏轼的思想贯通儒、释、道三家,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皆达到极高的成就,博学多能,其乐观豁达、超然洒脱、辽阔高远的精神境界,更令他成为历代士人敬仰和向往的典范。苏轼的书法学习王羲之、杨凝式、颜真卿等诸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得天真烂漫之趣、豪迈不羁之风,为宋四家之首,北宋尚意书风代表人物。今年的寿苏会,我们在此一同拜观远在中国台湾和日本的苏轼书法,看看都有哪些难得一见的苏书至宝呢?

《啜茶帖》43岁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获见帖》45岁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久留帖》48岁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白仙诗卷》58岁书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渡海帖》65岁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五件均为难得的精品,其中《李白仙诗卷》是与《寒食帖》齐名的苏书杰作,《渡海帖》是苏轼晚年的代表作。

心慕手追,为坡仙祝寿。

《啜茶帖》:最著名的茶帖《啜茶帖》,行书,纸本,纵3.4厘米,横1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道源無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須至面白。孟堅必已好安也。軾上,恕草草。《啜茶帖》,也称《致道源帖》,是苏轼于元丰三年(0年)写给道源的一则便札,3字,纵分4行。《墨缘汇观》、《三希堂法帖》著录。

以茶会友,为人生一大乐事。古时候,请人喝茶一般是发帖子。最著名的茶帖,就要数苏东坡的《啜茶帖》了。

《啜茶帖》是一张便条,邀请道源没事过来喝茶聊天,除了共啜有趣外,尚“有少事须至面白”。二三十字从容散淡,“恕草草”。——写得潦草不要介意啊!

这一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虽免于一死,但遭此残酷打击,内心深处的幽独寂寞无人能体会。

而《啜茶帖》恰能看出东坡的“谪仙”面目,最潦倒失意时,回归内心,随缘自适。漫不经意间,通音问、邀啜茶、说起居,笔触精到、丰秀雅逸。

行文自在随意,整体布白自然错落,气息连绵,风神萧散,深得晋人风韵,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于此可见一斑。

《获见帖》:别后挂念《获见帖》,行书,纸本,纵7.7厘米,横38.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啓。近者經由獲見為幸。過辱遣人賜書。得聞起居佳勝。感慰兼極。忝命出於餘芘。重承流喻。益深愧[慰]畏。再會未緣。萬萬以時自重。人還。冗中。不宣。軾再拜長官董侯閣下。六月廿八日。此帖又称《致长官董侯尺牍》。为神宗元丰五年(年)六月二十八日书于董鉞,是年苏轼45岁。董鉞,字毅夫,英宗治平二年进士。任夔州转运使。清约自检,耿介不群。元丰五年三月末,董鉞在蔡卞诬参下遭免职,携家归德兴海口,途中特意至黄州看望好友东坡。别后不久,东坡写此信以表挂念之情。信中提到“近者经由获见为幸”,患难真情自然流露。

纸张的选用也颇能反映两人之深交。全纸布满牡丹卷草纹饰,其间穿梭着两只凤鸟,华丽精美,是等级很高的砑花笺纸。

两只凤鸟依稀可见

《致长官董侯尺牍》与《黄州寒食诗帖》创作于同一年,书风相近,法度更为谨严,堪称“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轼字呈扁阔状,行书厚重丰肥,将左右舒展的体势发挥到极致,黄庭坚曾喻之为“石压蛤蟆”。然每个字各具姿态,雄健放逸中有从容蕴藉。

苏轼对自己的书法一直颇为自信: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信然。

《久留帖》:道谢辞别《久留帖》,行书,纸本,纵5.1厘米,横3.1厘米,与《获见帖》裱在一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八年(5年),是年苏轼48岁。释文:軾再啓:久留叨慁[hùn],頻蒙餽[kuì](馈)餉,深為不皇。又辱寵召,不克赴,併(并)積慙(惭)汗,惟深察深察。軾再拜。信中提及受到对方的照顾,如今接到诏命离开,故写信道谢,选用了极为精致的砑花笺。《久留帖》用笔取侧势,行笔苍劲,深厚朴茂,结字略扁,体势左低右高,姿态横生。《李白仙诗卷》:坡仙向诗仙的致敬?《李白仙诗卷》,蜡笺,纵34.5厘米,横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清初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李白和苏轼都是蜀中人氏,又都被称为“谪仙”。叶嘉莹先生曾说李白是“仙而人者”,是不羁的天才;苏轼则是“人而仙者”,逸怀浩气。在苏轼的传世书迹中,《李白仙诗卷》无疑是最富传奇的一卷。此卷不仅笔法纵横恣肆,诗文亦奇谲超脱,堪称“诗仙”李白与“坡仙”苏轼跨越时空的完美合璧。这份与《寒食帖》齐名的苏书杰作,更因远藏日本蒙上神秘面纱。据手卷中的落款记载,《李白仙诗卷》为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年)苏轼58岁时书。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著录,后有蔡松年、施宜生、刘沂、高衍及张弼、高士奇、沈德潜等明、清人跋。十九世纪末,中国政局动荡,日本收藏家阿部房次郎经内藤湖南审定,由银座“中华楼”主人林文昭手中购得此卷,入藏“爽籁馆”,最终捐赠大阪市立美术馆。《李白仙诗卷》中,苏轼以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笔法,写下两首五言古诗。这两首诗不见于李白诗集,苏轼在款题中称系友人丹元子姚安世所传,后人也有疑为出于苏轼自作。元祐八年七月十日,丹元复传此二诗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此诗卷用笔丰腴浑厚,气势苍古劲健,是苏轼受颜真卿、杨凝式二家的影响,又变古创新的行书作品。朝披夢澤雲,笠釣清茫茫。尋絲得雙鯉,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虵,逸勢如飛翔。還家問天老,奧義不可量。金刀割青素,靈文爛煌煌。嚥服十二環,奄見仙人房。莫跨紫鱗去,海氣侵肌涼。龍子善變化,化作梅花糚。贈我纍纍珠,靡靡明月光。勸我穿絳縷,繋作裠間璫。挹子以攜去,談笑聞遺香。人生燭上華,光滅巧妍盡。春風繞樹頭,日與化工進。只知雨露貪,不聞零落近。我昔飛骨時,慘見當塗墳。青松靄朝霞,縹眇(緲)山下村。既死明月魄,無復玻瓈?。念此一脫灑,長嘯登崑崙。醉著鸞皇衣,星斗俯可捫。这件代表着“诗仙”李白与“坡仙”苏轼合璧的《李白仙诗卷》流入日本,实为憾事。故宫博物院有一件明末清初书画家笪重光的《临苏轼书李白仙诗卷》,遗貌取神,清越雄畅,与原作整体风格气韵相近,曾在00年“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中展出。无法东渡日本一览《李白仙诗卷》神采的朋友,去故宫观此临作,或可聊解仰慕向往之情。《渡海帖》:天涯作别《渡海帖》,亦名《致梦得秘校尺牍》,行书,纸本,纵8.6厘米,横40.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軾將渡海。宿澄邁。承令子見訪。知從者未歸。又雲。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幾得於海康相遇。不尔。則未知後會之期也。區區無他禱。惟晚景宜倍萬自愛耳。忽忽留此帋(紙)令子處。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軾頓首。夢得祕(秘)挍(校)阁下。六月十三日。绍圣四年(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海南岛儋州。元符三年(年),六十五岁的苏东坡终于可以返回大陆了。渡海前夕,路过澄迈,想与故人赵梦得见上一面,但不巧错失机缘,便留下此札。苏东坡有一种预感,“未知后会之期也。”该帖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四家小品》卷之一,因尺牍中有“渡海”二字而得名。又因卷尾有“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诸字,亦称《致梦得秘校尺牍》或《致梦得秘校书》。这件尺牍流传有绪,明代曾归项元汴收藏,又被陈继儒摹入《晚香堂苏帖》,清初归笪重光,后入藏清内府,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渡海帖》苍劲有力,沉著痛快,为苏轼晚年书迹之代表。

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黄庭坚

此帖越写到后面越放逸,人生境遇的大起大落,天涯海角的饱经磨砺,世事沧桑之后的淡泊超拔,使此帖有一份浑厚苍茫不可及处,与东坡渡海时写下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可互相参看: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九百多年前,苏轼如飞鸿掠过北宋的天际,他未曾料到,自己留下的雪泥鸿爪,竟被后人追寻了近千年,并将继续追寻下去。年复一年,相聚在腊月十九日,接杯举觞,为东坡寿。THEEND

揽古堂目前已推出了东坡的《渡海帖》《获见帖》《久留帖》和《李白仙诗》的复制法书单品。

喜欢东坡的朋友,扫码进店逛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rybw/10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