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中伏,暑热来袭心慌慌,大暑养生大全灵
太阳到达黄经°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今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大暑,同时恰逢中伏开始。“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高温、高湿、高热”的“三高天”即将登场。今年的中伏是20天,8月12日进入末伏。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袅袅神秘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二候土润溽暑:后五日“土润溽暑”,溽是湿,湿气浓重,蒸郁而令人难耐。 三候大雨时行:再五日“大雨时行”,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时行以退暑,最热时秋即携大雨来临。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著) 大暑气候:大暑至风热旱,暴雨来袭,小心防御 大暑节气平均来说正是全年最热的时候。各省的平均气温都在28℃以上,特别这时候农村正值夏收夏种的繁忙季节,在烈日的曝晒下,水田里的水温却可高达40℃以上。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中央气象台22日18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22日20时至23日20时,广东东部沿海、广西北部、福建东南部沿海、云南北部、川西高原南部、贵州南部和东部、重庆东部、湖北中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湖南西北部、湖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上述局地并有短时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大暑时节,这样养生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的千金一刻,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阳虚症,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一定要注意,大暑季节要出点养生汗身体才健康!可以通过喝热水,散步,姜水的方式让身体微微出汗,排出体内的湿毒才能秋冬不生病。 尤其不能喝冰镇一类的水饮料和食物,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冬天之所以怕冷、脚凉都是伏天不注意导致。 “冬病夏治”究竟是什么?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即助长夏天的旺盛阳气,来克制和驱散冬天阴寒之邪,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因为冬季治疗只能治标,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而在夏季,疾病虽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不仅从根本上治疗病痛,还能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正是“未病先防”。 三伏贴与艾灸 冬病夏治的中医方法有很多,最常用、有效的便是三伏贴和艾灸了。 大暑节气在“中伏”前后,正是酷热盛行之时。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中医上认为这是补阳气的最好时机,阳气正了,病痛也就好了。“三伏贴”即中药穴位贴敷,选择在三伏天里施行,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几个不同的穴位治疗,到了秋冬就可以轻松告别一些老毛病。现代研究也证实,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而药物则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发挥了明显的药理效应。 艾灸将药物和物理作用相融合,所谓“针之不为,灸之所宜”。具体方法可以点燃艾炷直接施灸穴位,也可间接隔着硬币大小的姜片或蒜片炙烤穴位,俗称“隔姜灸”。 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关元穴位置图 艾灸关元穴功效:艾灸关元穴可以治疗一切阳虚症、气虚症,如气喘短气、畏寒怕冷、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食、精冷、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等等。 背俞穴位置图 艾灸背俞穴功效: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如大家熟知的冬病夏治对咳喘的治疗,许多穴位就是采用背俞穴,也是夏天用阳之位补阳的重要场所。 足三里位置图 艾灸足三里功效: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温中散寒、化瘀消肿的作用,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化气生津 今日同时恰逢中伏开始。“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炎热天气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因此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老人、儿童和体虚气弱者更难以抵御酷暑,容易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大量出汗等症状。此时十分需要适时地化气生津,补充身体气津的亏耗,以改善症状。明代医家李时珍提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意思是说喝粥能健脾益气、生发胃津以补虚损。大暑适宜喝荷叶绿豆粥、薏米百合粥、菊花粥,不仅益气生津还可清热消暑。老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的人,熬粥时还可以放些淮山药、茯苓等,健脾胃的效果会更好。日常饮食应注意多食用清淡滋阴的食物,如莲藕、蜂蜜、大枣、鸡蛋、木耳、豆浆等。 化湿除烦 大暑时节气温高、湿气大,多出现闷热桑拿天。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阻遏气机。胸中气机不展,人就容易心生烦满,此时可以用新鲜的藿香叶、薄荷叶、佩兰、艾叶等微微水煎,并用它来泡澡。这些都是气味芳香的植物,不仅可以醒神除烦,还可祛湿解表(过敏体质的人慎用)。同时,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等苦味食物,不仅可以开胃,还可醒脑,使人产生轻松的感觉,从而起到祛湿除烦的作用。 大暑适宜“慢”运动 由于大暑前后,温度相对较高,加之南方的天气往往闷热、潮湿,人体感觉不舒服,即使大汗淋漓也解不了困热,反而更容易中暑。因此,大暑养生首先要避开在闷热天气下的过度劳动,尽量少出门、少活动。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尽量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散步等强度适中的运动。 大暑食俗:大暑不懒煮冬瓜来消暑 “大暑小暑,有食懒煮”是岭南一句俗语,意即天气太热了,人变得散漫,连三餐都懒得准备。话虽如此,“讲究”的国人还是不忘在每年这个日子准备应节食物。关于大暑的饮食习俗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有的地方喜食凉性食物消暑,有的地方却爱吃热性食物“过大暑”。 在广东尤其在珠三角一带每逢大暑当日或暑热天气,几乎家家户户都煲消暑汤。老冬瓜鲜荷叶解暑汤是广东民间传统的消暑饮食汤品。它主要是由老冬瓜、新鲜荷叶和赤小豆组成。“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是另一句流传的俗语。仙草又名凉粉草,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凉粉”的习俗。 与岭南人吃凉性食物不同,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等热性食物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 药粥滋补身体 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正确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体抵御暑湿的侵袭,多吃一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药等食物,最好以这些食材熬粥或煮汤。如果已经感觉到头晕了,也可以用芳香型植物来缓解头晕。比如新鲜的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用来煮汤或熬粥。 食家禽肉气血双补 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家禽肉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蛋白质也属于优质蛋白;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祛风解毒的功效,可气血双补,还有安神的作用,特别适合脑力劳动者、神经衰弱者进补。 吃姜暖胃增食欲 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虽热,但阳气在表,阴气在里,内脏反而是冷的,容易腹泻,所以要吃暖胃的姜。姜具有增进食欲、祛风散寒、解毒杀菌的功效。如果在吃饭时食用几片生姜,会增进食欲;生姜对胃痛亦有缓解或止痛作用。清晨之时,人的胃气有待升发,吃点姜可以健脾温胃,鼓舞阳气升腾。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哪些食物在大暑节气吃最养生?在饮食上有什么禁忌呢?顺手点击阅读原文:大暑饮食禁忌很重要,推荐你几道不可不吃的菜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rybw/1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微生活今日大暑,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吗
- 下一篇文章: 今日大暑,话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