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306/4349554.html

诗人们的

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伯牙子期的友谊令人神往,跟着肥羊的脚步去看看古代诗人们的神仙友情吧~

01

李白与杜甫

说起唐诗,不得不提李白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而说起李白杜甫,又不得不提他俩之间“伟大的友谊”。很多人以为他俩之间的感情是“粉丝与偶像”的关系。有诗为证:

杜甫爱得那么深沉,李白真的是无情无义无理取闹吗?大家纷纷为杜甫对李白的一片深情鸣不平,杜甫一生为李白写诗十首,间接提到李白的也有五首,而李白最出名的诗不是写给汪伦,就是写给孟浩然,这让杜甫情何以堪?杜甫那样一个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形象,到了李白面前却变成了一个小心翼翼地敬仰着的小弟。

于是全中国人民都恨不得穿越回唐代,亲自问问李白:

对杜甫,你到底“爱”过没有?

那么,李白和杜甫之间究竟发生过些什么呢?

杜甫对李白到底有多么念念不忘?

而李白对杜甫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感情呢?

让我们一一来探讨。

·太阳与月亮的相碰·

李白与杜甫的相遇

公元年,当32岁考进士不第而游历四方的杜甫,在洛阳遇到了43岁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时,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学者闻一多盛情讴歌李白和杜甫的相遇: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刻,也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媲美,是太阳与月亮的相碰。

·春夏秋冬的思念·

杜甫对李白的念念不忘,全都被他的诗记录了。

下来刚分开就想念: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是杜甫在年写下的诗作,也就是刚刚和李白从山东分开的秋天写的。这首诗被认为是杜甫写给李白的所有诗作中“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的一首。可见杜甫对李白始终不惜笔墨,因为爱呀,所以有的写。

同时,这又是杜甫现存的第一首七言绝句,看,谁知道是不经意还是刻意间,就把这个“第一次”给了李白。冬天会想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同上一首一样,还是作于年,但那是秋天写的,现在是冬天了,冬天就该写冬天的诗,天虽冷,但杜甫的爱不会改变。春天还是会想李白:

《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终于来到了年,但杜甫的爱一直在,从上一年的秋天、冬天,写到了今年的春天。

·两人的惺惺相惜·

得知李白流放消息痛心写诗:

《梦李白两首》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当时李白在“安史之乱”中因永王李璘事件而获罪,被流放夜郎,杜甫听说后着急上火,一言不合就赋诗。

得知赦免后仍感慨写诗:

《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刚为他的流放牵肠挂肚,又因他的赦免感慨万千。一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疼惜之情跃然纸上。

·以诗鉴真心·

喝酒题材的诗歌必写李白: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首诗歌描述了唐代好酒的八位名士,但是大家看出来了吗?对其他人的描述,少则14字,多则21字,只有对李白,足足用了28字!明明是写八个人,不该笔墨均分吗?孰轻孰重,心里更爱谁,一眼就可辨别。

另外,这也是杜甫现存的诗中,第一首七言古诗。谁知道是故意还是不经意呢,杜甫自第一首七言绝句后,又把自己的第一次首“七言古诗”奉献给了李白。

通过以上诗作,我们的痴情杜甫,对李白的一片真心天地可鉴,诗作为证。

·李白对杜甫的情感·

那李白呢?对杜甫到底爱过没有?爱的程度又如何呢?我们还得去李白的诗作里寻找答案。。

李白这个人,交友广泛,也特别爱给朋友写诗,看看以下诗作的题目就可以知道:《赠裴十四》《早春寄王汉阳》《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杨山人归嵩山》《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对酒忆贺监二首》《赠汪伦》《白云歌颂刘十六归山》这些诗作都是写给不同人的,也许你我和杜甫一样,为李白对杜甫不如杜甫对李白一样一心一意而意难平。

但是,要知道李白这样一个豪放洒脱、来去自由的人,曾给杜甫一人写过4首诗歌,远远超过给其他人写的数量,杜甫的心底应该也会涌起一股知足的甜蜜吧。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是李白和杜甫在山东游玩结束(同眠事件过后)告别时所做的诗,和杜甫当时的诗作一唱一和,表明山东那段旅途在两人心中同样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印象。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首诗同样是作于山东游玩结束后的当年,也正是杜甫秋天思李白、冬天思李白、春天思李白的那段日子。可见在那一时期,李白和杜甫对彼此的情感几乎是一致的,双方一直都在以“你一首诗,我一首诗”的方式传情。所以那段时间,李白的“心”尚在杜甫身上。也就是说,在杜甫集中给李白写诗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同游山东后,李白是以诗回应的。那为什么第二个阶段,李白不再回应了呢?

主要的原因,是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后,李白从一个皇上身边的大红人,变成了流放偏远之地的阶下囚。在他身份地位发生如此悬殊变化之时,杜甫以一颗赤子之心不离不弃,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他的流放表示关心。

此时的李白一方面因流放之事无暇顾及其他,另一方面想必不希望自己这样一个阶下囚的身份影响到他的故人吧。安史之乱后,杜甫给李白写诗是情怀,李白不给杜甫回诗也是情怀。简而言之一句话,写或不写,都是爱。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李白作为一个信奉黄老列庄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这样的推崇儒家仁政思想的现实主义诗人本质上是不同的。李白看杜甫,就有点像班上一个聪明却顽劣、才华横溢却不务正业的同学,看待学习最好最刻苦最守纪律的优等生一样,虽然对方完美得让自己说不出话,但自己却又不屑成为那样的人。自恋如李白,对一个和自己思想境界迥异的人,还能为其写出多篇诗作,真的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所以,李白对杜甫的爱一定是有的,而且应该比我们想的要多。而且,比起李杜两人“伟大的友谊”,他们留下的“伟大的诗篇”,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珍惜、传颂、体会的。

02

白居易与元稹

“元白”兄弟

人生知己真难求,有幸得一已足矣。

他们虽活在千年之前,友情却深厚到能穿越时空,成了古往今来的一段美谈。看了他们的故事你会感叹:人生知己真难求,有幸得一已足矣。毕竟,不是谁都有他们这么幸运,碰巧遇到一个相识30多年,还能一直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知己。一起入朝为官,一起被贬落魄,一生通信多封,互赠诗篇差不多篇,还将彼此写进自已的诗里.....看完真的酸了,会忍不住羡慕:我也要想有个这样的好朋友。相似的家庭,相似的遭遇,从惺惺相惜到心有灵犀,太传奇。纵观白居易和元稹的一生,你会发现,这对好朋友的人生经历竟出奇的相似。俩人都出生在没落的贵族家庭,年纪轻轻便一身才情,有着相似的思想抱负。后来,俩人还一起科举,一起高中,一起当官被贬,一起当上了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虽然一开始,谁都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都不知道彼此会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但也许是冥冥注定,也许真是气质才情太像......所以在初相识时,彼此就能感知到对方的不同,埋下友情的种子。

那是公元年的春天,长安城里桃花缤纷,此时白居易30岁,元镇23岁。恰巧有一天,二人参加了同一场诗作研讨会,从未谋面的俩人相遇了。一开始,白居易有点后悔参加这个聚会,太无聊了,人来人往间都是些客套的寒暄和虚伪的奉承,和预想的切磋诗作,交流思想相差甚远。就在半百聊赖之际,他注意到了一个安静的面孔——元镇。

这时,元稹只是个没有名气的新人,而白居易早在16岁时便凭借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名动长安......说实话,俩人的地位的确不在一个等级上,但那又如何,白居易才不管这些虚名,忍不住上前和元稹聊了起来。

没想到这一聊就聊了几个小时,发现彼此的文学观竟如此相似,不知不觉聊得越来越兴奋,你一言我一语间,时间流失的悄然无息。

直到夜色袭来,所有的嘉宾散场离去,俩人才停住话匣子,交换了彼此的信息后依依不舍地挥手道别。

01

千里通神交

之后的两人因事得暂时分开:身为监察御史的元稹奉命出使东川,而身为左拾遗的白居易则留在长安。

一天,白居易约着弟弟,和好友李杓直-起到曲江、慈恩寺游玩,赏完春意后又前往李杓直家饮酒吃饭,谁知白居易在席上突然很落寞,因为他想念知已元稹了。

于是提笔写下《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本来以为,这只是白居易思念元稹的一个小片段,谁知和后面发生的事连在一起,竟成了一段传奇佳话。

就在十多天后,白居易家来了个信使,还送来了元稹的信函。

起初,白居易并不惊讶,因为他俩经常这样,分开一久,就会互相写信联系,但当他打开信封后,惊呆了。

元稹在信里说,他梦到了白居易和与他人一起同游慈恩寺,醒来后意识到好友远在千里,难过思念交杂,就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白居易看后,有点意思,前不久自己的确去了慈恩寺,然后试着按照信函传送的日期往回算,他惊呆了,发现:元镇做梦那天,正是他们同游曲江的那个春日!若说是巧合,但在那个没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rybw/8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