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哪里最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02008.html

这周,我们迎来了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日照最多、气温最高。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高温高热的“桑拿天”也如期而至,对此你准备好了吗?

大暑·三候

古人将大暑划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总结出每一候当中相对应的物候现象,也就是大暑三候的“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

一候腐草为萤

大暑时节是全年中最热的日子,前几个时节带来的丰沛降水,使土地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状态。这时不仅食物腐败的快,外面的草木也会随着降水增多腐败。在古代人的浪漫幻想中,这些腐败的草木,会化为萤火虫飞舞,这就是发生在大暑的“腐草为萤”。

萤火虫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二候土润溽暑

大暑时节,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地上也很潮湿。

东汉刘熙的说:“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礼记·月令》中言“土润溽暑”,溽,湿也,暑,热是也,即土壤浸润,空气湿热——降雨多,土壤、空气湿度大,温度高,是农作物疯长的时刻。

闻一多先生在《大暑》中写道:“我们园里的丝瓜爬上了树,几多银丝的小葫芦,吊在藤须上巍巍颤,初结实的黄瓜儿小得象橄榄……”别具意趣。

三候大雨时行

进入大暑的中后期,因湿气积聚而时常大雨滂沱,经常有大的雷雨,而这大雨使暑湿减弱,以退暑。

《逸周书》曰:“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又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古代如此强调也是说明土,雨在此季节的特殊性。大暑节气将土地和雨水重新给予人,经此节气,是谓土厚水深。

古人明白:“土厚水深,居之部疾。”“生气所生,土厚水深,草木畅茂。”龚自珍有诗:“土厚水深词气重,烦君他日定吾文。”这样的水土是宜家宜人的。

最热时秋即携大雨来临,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天气会逐渐转凉,夏天随着潮湿的土地和一场又一场的雷雨,开始走向终点。

在古人的理解里,腐草不变为萤火虫,庄稼颗粒会提早脱落;土地潮湿而不暑热,就会刑罚不当;大雨不按时下,表明国家没恩惠给百姓。

大暑·习俗

自古以来,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的习俗。“讲究”的国人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在古代“伏日”也是伏避盛暑、祈祀清爽的祭日,伏日祭祀极为盛大。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就是中国的太阳,祝融是火神。先民以为炎帝让太阳发出了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选大暑为供奉日,“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

活动开始后,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以示虔诚之心。

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过大暑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荔枝含有果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温汤羊肉是莆田独特的风味小吃和高级菜肴之一。把羊宰后,去毛卸脏,整只放进滚汤的锅里翻烫,捞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锅内的滚汤注入,泡浸一定时间后取出上市。吃时,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鲜可口。

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说是可以“大补元气”。

喝暑羊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入伏之时,正是麦收结束,新面上市。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夏收初过,人已疲惫,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

农村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吃个新麦馍馍。狠狠心,杀只羊,不舍得自己吃,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带着外甥狗子,回娘家,吃新麦馍馍,喝羊肉汤。你家闺女接回来了,我家也不能拉后,也蒸新面馍馍,也杀只羊,也把闺女接回来,吃伏羊。于是便成了一方民俗。

营养学家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吃仙草

粤东南地区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烧仙草本身也可入药。

烧仙草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但这款食品孕妇忌吃。

吃凤梨

大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而且有败火的作用,再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另外,大暑前后就是农历六月十五日,台湾也叫“半年节”,由於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大暑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情感,也给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大暑·避暑荷塘夜色,萤火亮晚,蒲扇邀凉,凉食败火,掩扉思倦,卧席听蝉。

众所周知,热在三伏,大家基本上都是“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大暑正是“酷热”的时候,避暑是首要的话题。

在古人看来,清心静气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

三国时候的袁绍在镇守河朔时,喜欢在三伏天约人喝酒,而且把自己灌醉,然后就不觉得热了,可以安心睡觉:

昼夜酣饮,极醉,至於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

没想到在多年后,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避暑时仍然不忘调侃袁绍: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梅尧臣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你看,我在这深山古刹之中,与高僧煮茶论道,清谈避暑,比你那喝得酩酊大醉、忘乎所以,境界是不是高出了许多?

避暑,依靠清风徐来,更需要平心静气。如香山居士白居易所言:

消暑·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临窗迎风,修身养性,一派悠然自得景象。

但不是每个人的大暑,都能过得自在闲适,诗人司马光看起来就颇有愁绪: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明明正是苦夏,却一下子感受到了秋凉,字里行间,感慨时光流逝,年华易老。

可惜,无论心境如何放平,终究也敌不过“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的暑气。

酷热当头,既然逃不掉,那就静下来安心享受吧:

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唐代诗人元稹兴致颇高,在大热天里,摆瓜果,邀朋客,观萤火。

回想小时候,夏天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酷暑难耐,更有蝉鸣蛙叫,稻田飘香。如今,时光一去不复返,但那份美好,永远留在心间。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大暑,在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里,切一角西瓜,饮一杯茶,读一本书,坐在树荫下,尽享夏日美好!

声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xgls/6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