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阳谷7月23日傍晚的西北方天空的云朵,像条巨龙,腾空在天海上,这种天象首次见,叹为奇观。是不是今年雨水多,看云认识天气是科学,千古流传下来的农谚,是中华民族贡献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亲爱的朋友,你仔细看昨天傍晚,阳谷的天空是不是巨龙在腾飞呢。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是这样写大暑的: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大暑一过,秋日就降临。林子里敲起大钟的声音仿佛能让人感觉夏日的暑气在一点点消失。 “三秋”指秋季的三个月,“九夏”指夏天的四、五、六月,三个月共90天,“林钟”是六月的音律。 元稹 元稹(年-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小暑之后是大暑,今年大暑交接点是年7月23日,星期二,己亥年(猪年)六月21日,10点50分16,这时太阳位于黄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是这样写大暑的:“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桂轮”指月亮,“萤火”“菰蒲”“瓜果”都是热天生长或享用的东西。最后两句则有点“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的意思。 “三伏”里的“中伏”,一般发生在7月23-31日,今年是7月27日。中国传统科学认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火、金、水,按相生相克规律,由秋到冬是“金生水”、由冬到春是“水生木”、由春到夏是“木生火”,都是顺利的相生关系,唯有从夏到秋特殊,是“火克金”。所以古人认为,从夏到秋是一段艰难的历程,秋被夏压制着,要潜伏一段时间,这段最热的时间就称为“伏”。 大暑养生,要记住这两句话:“防暑防潮两不误,多咸少甜勿进补”。因天气炎热,人们要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出门时避开烈日,同时要适当补充水分;大暑时空气湿度大、地板潮气重,夜里再热也不要直接睡地板,还要多开窗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房间内湿度过高。按中医说法,大暑时暑毒外蒸,所以饮食要多吃一些咸食,少吃甜食,暑热容易使人耗气伤阴,所以这时要益气养阴,而不是进补。 大暑时已距夏至一个月,自然界的阴气已明显增长,人体的腠理开始疏松,此时若贪处空调房间,或过度饮用生冷饮品,身体内部会受寒。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食在大暑——饮食习俗知多少?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等习俗,但饮食习俗又因南北方差异习俗各不相同。 人们更加注意饮食 “头伏饺子二伏面” 北方人的习俗多是吃面条 一勺肉,二勺汤 三勺热油淋上头 堪称夏日美食 “仙草”又名凉粉草 是一种药食两用食材 有神奇的消暑功效 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 在酷热的伏天 应更加注意修养,调节身心 “暑天无病三分虚” 大暑节气,天气炎热 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 此时应多食用清淡滋阴食物 益气生津,清热消暑 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笔下 临窗迎风,修身养性 一派悠然自得景象 都能过得自在闲适 诗人司马光看起来就颇有愁绪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明明正是苦夏 却一下子感受到了秋凉 字里行间 感慨时光流逝,年华易老 那就静下来安心享受吧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唐代诗人元稹兴致颇高 在大热天里 摆瓜果,邀朋客,观萤火 不只是酷暑难耐 更有蝉鸣蛙叫,稻田飘香 鲁西金蝉大暑天后减少 原先每晚能够捉到八九十个 一大盘炸金蝉,款待客人,餐桌增色许多 如今,时光一去不复返 熬到凌晨也才几个 摆到盘里,只能饱眼福 但那份美好,永远留在心间 喝一杯茶,读一本书 玩会手机,逛逛朋友O 弹会琴儿,吟几首诗歌 树荫下,南湖畔 闲玩的人,三人一群五人一伙 下象棋,打扑克,围长城 说市场,谈工资,话中华 ······ 用心过好每一天 珍惜每一天! 要实现吸烟率的下降,一定要阻止青少年尝试烟草,但是电子烟恰恰容易以时尚的方式诱导青少年先接触电子烟,之后可能接触传统的烟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司司长毛群安昨天下午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已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税价调整可能性。 展示“红海精神”中国制造飞机越来越多飞出国门 多地高温直冲40℃中东部在“桑拿天”中迎大暑 小伙购买二手摩托车被骗 警方捣毁家族式犯罪团伙 格伦大语文今天就给大家分享 大暑节气的饮食习俗 南方饮食习俗 1、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 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将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甜品。 2、煎青草豆腐 温州大暑习俗要煎青草豆腐。青草豆腐指的是采用仙草、甘草、夏枯草与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煎制成豆腐形状、冷却后即可食之,清凉解毒,生津止渴。过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 3、喝老冬瓜鲜荷叶汤 在广东尤其在珠三角一带每逢大暑当日或暑热天气,几乎家家户户都煲消暑汤。 老冬瓜鲜荷叶解暑汤是广东民间传统的消暑饮食汤品。它主要是由老冬瓜、新鲜荷叶和赤小豆组成。 4、吃凉拌素菜 南方人在大暑节气前后还喜欢吃各种凉拌素菜,大都是制作简单且经济的菜品,如芽菜凉拌油豆腐、凉拌豆角,都有着脆生生的凉快口感,能让人提起食欲。还有将海带、青椒、红椒用酱油、醋、姜末等调味的凉拌三丝,更是夏令佐酒的佳品,盛宴上的凉拌三丝里还能见到鱼、冬笋与烧鸭的身影。 5、吃荔枝、羊肉和米糟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据说可以“大补元气”。在大暑到来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互赠。 6、喝姜茶 晒伏姜、喝姜茶、吃姜汁调蛋是台州人大暑当日的食俗,因为姜汁能够去除体内的湿气,因此历代传承了下来。 台湾人民则十分流行在大暑这一天吃仙草与凤梨,传说这个时间的凤梨最为好吃,仙草也是当地著名的小吃,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7、饮伏茶 暑热入伏后,人们遣暑的习惯之一还有饮伏茶,尤其是在江西等地,人们在大暑天里有喝擂茶的习俗,许多人家还会将后院晒干的乌梅制作乌梅茶饮用。 8、喝老鸭汤 南北各地流传甚广的食方是——大暑老鸭赛补药,以老鸭慢炖后加入莲藕、冬瓜、芡实、薏苡仁来煲汤,消暑滋补。 老鸭是暑天的清补佳品,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因其常年在水中生活,性偏凉,有滋五脏之阳、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的功效。 9、吃鸡 南方人在大暑天有吃鸡的习惯。民间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童子鸡体内含有一定的生长激素,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有补益作用。 炖鸡时加入适量生姜,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到去湿强身的作用。 北方饮食习俗 北方大暑的习俗各地也因地制宜,略有不同。例如作为面食大省的山西,就吃凉面、剪刀面。在河南,人们则吃烩面。 1、流行“贴伏膘” 大暑来临前后是一年中最热、农作物生长最快、最关键的时期。既为酷热节令,在三伏天热人们很是注意饮食,在北方将之称为“贴伏膘”。 这时候,北方人的习俗是吃面条、饺子、鸡蛋等,北京俗语为“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北京人还会做冰镇酸梅汤沿街叫卖。 2、伏日吃面 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而面食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伏日吃面这一饮食习惯,据史书上记载,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以前人生活条件差,苦夏胃口不好,入伏的时候正好刚收完麦子,吃饺子就是改善生活了。二伏天吃热汤面可以让人们身上发汗,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3、烙饼鸡蛋 三伏天吃烙饼和鸡蛋则是让人们趁着农闲补充营养,强壮体魄去迎接秋天的收获。 4、喝莲子汤 明清以来,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清稗类钞》也说:“京师夏日……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宴客。 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有补脾涩肠,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之,轻身益气,令人强健,这说明夏日饮莲子汤益寿是有科学道理的。 5、“喝暑羊”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营养学家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注意事项大暑节气需要注意这些 1、中午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多喝水注意防暑降温。 2、避免在烈日下暴晒,白天出门最好打伞、戴帽子。 3、要充分饮用凉开水、饮料,并加少量盐,以补充体内盐分。 4、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 5、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增加抵抗力,减少中暑诱发的因素。 6、可随身备有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 7、注意多食含钾食物。 8、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其喝些淡盐水、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大暑节气也要注意饮食把控,切不可贪多哦~ 今年大暑节气 “蒸煮模式”已经开启 你准备好吗? 全民养生即将自然化 南湖先生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xgpw/3783.html
- 上一篇文章: 精准扶贫端州区领导赴怀集县梁村镇调研扶
- 下一篇文章: 3分钟看懂牛蒡大王牛蒡茶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