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7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度时,表示一年中最炎热时期的到来。“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雷阵雨较多,在中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

  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此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尽管炎热之极,“讲究”的中国人还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如广东地区就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而我国的台湾地区则有在大暑吃凤梨的习俗,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而且有败火的作用。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另外,大暑前后就是农历六月十五日,台湾也叫“半年节”。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与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专家研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出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此外,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根据节气调整养生方法的传统,所以天热以后通过运动进行健康保健要特别注意顺应气候要求。夏季进行运动时一定要注意:穿着浅颜色的棉质服装、晨练不宜过早,尽量避免在阳光最强的上午11时到下午4时在室外运动,夏季人体能量消耗很大,运动时更要控制好强度。夏季运动及时补充水分非常重要,补水方法最好是少量多次,运动中每10到15分钟饮水到毫升。但不要喝过甜的饮料,以避免增加胃的负担。运动后也应及时补充水分,但不要一次喝得太多,狂饮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有的人运动后习惯吃冷饮。事实上,在身体温度很高的情况下吃冷饮会伤害肠胃,轻者会引起消化不良、呕吐、腹泻、腹痛等急性胃肠炎,重者还可能为以后患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埋下祸根。运动后温水是最好的饮料。另外,运动过后不要立即冲凉,人体充分运动后会大汗淋漓,全身的毛孔都打开了。如果这时突然用冷水浇身,会引起感冒、发烧。且冲凉并不能帮助肌肉放松,反而会使肌肉更加紧张。正确的方法是等身上的汗都干了,再用温水冲澡,水温应高于体温1~2摄氏度。

  夏天是水果盛产期,一般人对水果没有戒心,容易食用过量,水果中的糖造成身体负担。聪明的选择应该是多吃蔬菜,让水果的分量少一些。大暑时天气往往闷热、潮湿,可以多吃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药等食物,清热祛湿。

  若得三伏闲情在,便有清凉藏心中。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因此要尽量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保护好心神,让心静下来,做到“心静自然凉”。

(文字音频来源:绽放的花朵工作室)

(欢迎大家投稿,来稿不限题材,择优选登有惊喜)

投稿邮箱:

qq.







































白癜风咋治
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xgpw/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