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求职招聘QQ群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年4月3日—5日,我们依次过了三个节——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

4月3日,三月初三,是踏青游春的上巳节,就是微醺的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之日。

4月4日,寒食节(冬至后天),不同于上巳“信可乐也”的氛围,这一天“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祭扫悼念时。

4月5日3时20分,清明至。清明,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今时今日我们口中的“清明”,其实是清明节气、上巳节与寒食节三个时节交汇融合而成。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轩辕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一书记载,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字叫轩辕,在轩辕之丘居住。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与神农炎帝及东夷族、苗族祖先蚩尤同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河北涿鹿有中华三祖堂)。炎黄二帝,开疆拓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创造了中华文化。划九州,定中原,繁衍了炎黄子孙。炎黄后裔称为百姓,蚩尤后裔称为黎民,通称为黎民百姓。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主体之根本。

黄帝,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在《山海经》里"黄帝"只是诸帝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定于一尊。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也有说巳姓。名轩辕,一说名轩。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华夏炎黄子孙于农历"三月三"在河南省新郑市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自年(农历丙戌年)开始,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年国务院确定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编号Ⅹ-32)。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突出了中华民族寻根拜祖的主题,象征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

壬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进行第七项仪程:乐舞敬拜

“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农历三月三,相传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万仙齐聚泰山脚下的王母池,共赴蟠桃盛宴。全国各地的香客也将会来到王母池,为王母娘娘贺寿。在民间传说中,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生辰,这一天,王母娘娘要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宴请诸路神仙,众仙也将受邀赴宴作为了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

王母娘娘举办蟠桃会七仙女献上舞蹈,惊艳全场京剧《蟠桃会》选段演唱:孟广禄

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这在廿四节气中是惟一的。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是上古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

清明节(节日)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在习俗传承演进过程中,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清明既是是节气也是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机盎然、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一候桐始华: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或许,在古人心中,白桐花开的日子稍微迟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时,所以才以此作为清明节到来的标志。

二候田鼠化为鹌:鹌,是指鹌鹑类的小鸟。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此语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可见,春日里的草长莺飞之景象,是顺应了大自然的变化。

三候虹始见: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其实虹在这个时节出现,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冬季,天空中飞尘浓密。而在风光明媚的春季,有了雨水的洗涤,有了繁茂的植物绿叶对裸土的封遮和对粉尘的吸收,美丽的彩虹才可能出现在雨后的天空。

1.上巳节其实与寒食节、清明节没有关系。   农历三月三,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中,是古老而有故事的上巳节。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最初上巳节这天人们到水边洗澡、冠沐,希望洗掉往年不好的晦气,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兆头,称为“修禊”(王羲之《兰亭序》云: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比如《论语》中就有描写上巳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到了汉代和三国时期,上巳节被定为节日。   传说三月三那天,众人手持兰草在水边举行祭礼活动,参加和观看祓禊,成为古人约会的好机会。《周礼.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也就是说,这一天,父母和官府都不会阻拦未婚男女相会,互结情好。因此,青年男女都喜欢在这天春游踏青,谈情说爱。杜甫的《丽人行》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初三,桃之夭夭,比起七夕来,上巳节更像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只是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的风俗才渐渐衰微。

2.寒食节是在冬至后日,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称为为寒食节。年的寒食节在04月04日。寒食节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的一个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在寒食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例如寒食粥、寒食面、青精饭凉粉、凉糕等等。

而清明节,既是我国自然节气的节点,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都会进行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活动,年清明节在04月05日。

现如今,很少有地方专门在寒食节这一天食寒食,两个节日经过了五千年的文化滋润,合二为一,成为缅怀故人,激励生人的节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yfyl/10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