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扁平疣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6.html

今天是年7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的“大暑”。

若喜欢本文,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和聊天群。未经允许,请勿私自转载,否则视为侵权!正文共:字13图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文/图:恬妈

池塘中的荷花正在盛放,夜晚的知了还在高唱,闷热的天气仍在持续。我们迎来了一年里最热的时节,一个属于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一,何为大暑?

每年的公历7月22日、23日之间,太阳到达黄历°,是大暑节气。与小暑一样,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

大暑,意味着一年中最热时期的到来。大暑期间,天气高温湿热、雷暴频繁。但也正因为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所以才有利农作物成长。

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雨水最丰沛的时期,是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总的来说:大暑期间,热热热,闷闷闷,雨雨雨。

二,从阅读中学习大暑

1,了解三候

大暑三候: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一候腐草为萤

一句比喻,腐草为萤的主要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古时误认为萤火虫是由腐烂的草变化而成。

(图片来自网络)

但其实读过《萤火虫日记》的孩子们都知道,萤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半潜伏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

二候土润溽暑

天气开始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

(图片来自网络)

大暑时节,天气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大地犹如一个巨大的蒸笼。

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期间,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度。毕竟,下一个节气就是立秋了。

(图片来自网络)

2,了解节气与风俗

《二十四节气旅行绘本》大暑这本名为“那达慕”,作者带着大家来到了内蒙古,“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所以,通过这本书,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些“那达慕”大会的风俗习惯。

而我们在大暑期间的传统习俗也不少,我列举一些我们常见的。

1)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通常免费伏茶供应时间为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这样的凉亭很少见到了,不过在温州等地,这个几百年前的习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服务更加周到。

2)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图片来自网络)

喝过伏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

民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也是咱们的老祖宗在日常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

3)吃仙草

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经过科学加工的仙草,口感柔软、香甜鲜嫩,凉爽、。不但能消暑止渴,又可美容养颜、降火护肝、清凉解毒。它富含果胶,人们戏称为天然果冻,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绿色食品。

几十年前的人们吃仙草,主要是把它切成小方块,再简单地加上糖水和碎冰。一碗冰冰凉凉的仙草冻,的确能将五脏六腑的闷热血气都清楚得一干二净,当然也就容光焕发地洋溢自然之美了,是炎热消暑的圣品。

今天可以考虑来一份烧仙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4)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

送“大暑船”时,还会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另外我了解到,各个地方的在大暑期间的饮食习惯各有不同,且差异性很大。总的来说,大家在大暑期间,重点是“防暑”和“祛湿”,饮食尽量清淡为宜。

三,与大暑有关的诗词

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绦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释义:大暑来了,秋天也就不远了,“林钟”律音起,夏天就要过去了。一轮圆月开启子夜时光,萤火虫凭空翻飞照亮夜空。准备菰米邀请饱学诗书的客人,菰蒲铺满碧绿透凉的水面。不要卷上红色纱帐昏昏欲睡,古代典籍等着清风来翻阅。

这首诗是作者元稹在漫漫长夜,热得睡不着觉,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屋外纳凉,从而写了这样一首诗。这首诗中“大暑三秋近”,写得最好的一句。读过一遍,令人难忘,也使人徒生伤感,因为最热闹的夏天,就要落下帷幕了。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释义:老去的柳树上,知了聒噪地鸣叫;荒废的庭院中,萤火虫如流星般点亮夜空人们的情绪正受到暑热之苦;万物怎么能够已经感觉到秋天即将到来。月光下,洗洗凉水澡;热风前,梳梳白头发。如何才能像贤士甄丰一样,也能在这样的夜里,整肃衣冠去拜访王莽一样的公侯。

司马光的这首大暑诗,以其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感染每一位读者。同时,诗人选取的衰败景象,透露出的初秋将至的必然规律,昭示着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叹,又显得深邃幽邈。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释义: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这首诗仅四句,共二十八字。但与前两首不同的是:诗人杨万里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我们一字一句读下来,也能感觉到些许凉意呢。

关于大暑的节气内容就分享这么多,有兴趣的朋友今晚就可以跟孩子一起读绘本,一起欣赏古诗。

这两日,河南暴雨,牵动着数全中国人民的心。我想很多朋友或许跟我一样,可能河南与自己并没有太多的渊源,但看到新闻里关于河南的暴雨灾情时,心里依然心痛不已。

我看了很多关于河南暴雨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心情非常沉重,一直在默默祈祷:天佑中华,暴雨骤停!河南挺住,河南加油!

同时,我也给恬恬看了央视新闻里关于这次暴雨的视频,让她感受“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与无助”,让她明白什么叫“敬畏大自然”,让她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救命恩人”,让她感受什么是“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

天灾虽然无情,但中国有很多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用他们的爱和力量一次又一次的伸出援手,救人一命!在这次河南暴雨灾难中,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团结一心和守望相助体现的淋漓尽致。

相信河南一定可以渡过难关!河南加油!

河南的朋友们,保重,注意安全!

夏日终有尽,惟盼岁月安!

淡定的恬妈

理性打赏,喜欢转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yfyl/1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