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古都的传奇往事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晚唱的渔歌,喧闹的码头,红的帆,白的帆。这不是梦里的人间仙境,是半个世纪前的增城派潭。查看世界地图,我们惊喜地发现,北回归线所经过的地球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陆地上,除了在我国的台、粤、桂、滇四省区是绿洲外,其余大多是沙漠、半沙漠或山地,其中有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南粤的一个山区小镇派潭,就很幸运地坐落在这么一个神奇的位置上,北回归线从圩市附近横贯而过。

“派潭”的地名起源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年),有千年的历史。据传派潭附近有“三潭”(石潭、排潭、鹅潭),“三山”(桐山、寺山、杉山),是派潭集约内村民活动的地方,石潭在派潭河上游,排潭居中,鹅潭在下,后来演变得排潭。“排潭”,当地民间释为结排放木的意思,后来又将“排”谐音该为“派”。“三山”经演变“桐山”改为“同夫岭”,三山均改了村名。派潭地名自明朝确定,一直沿用至今。

在派潭还是“排潭”的北宋兴国年间,派潭圩就已经建立了,后来由于战乱,圩市曾几度兴废,县志有史记载,最后一次是于清朝康熙年间复圩。宋、元至明时期的增城地域比现在大得多,除现境域外还包括现龙门、从化两地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派潭处于增城、龙门和从化三地的交界处,具有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功能,大米、矿产、木柴、牛等商品的交换都要经过派潭圩。

那时侯,陆路交通不发达,商品贸易主要靠水路。发源于南昆山、牛牯嶂、鹧鸪山、凤凰山的派潭河浩浩汤汤,经庙潭注入增江,河上飘满的无数红的帆白的帆就一路逶迤入东江进珠江,洒落一路山歌小调。在农业和手工业占主体地位的漫长岁月里,依山傍水的派潭曾经是造化的宠儿,是凝聚了许多美好梦想的繁华家园。

事实上,在派潭圩还没有建立的漫长岁月里,派潭地方就有许许多多先民热热闹闹地繁衍生息了。据史料记载,约在多年前,增城署县以后,商业活动中心在二龙争珠街,即今正果圩往北五里的河畔,到北宋初年才将县址东移至今县东北十里东街村,后移九岗村,即今荔城所在地。那时增江河下游的平原地带还不曾出现圩场或村庄。

多年的商业活动基地,其繁荣可想而知,其商业的辐射力也一定影响着毗邻乡镇派潭。本是同根生,相存又相依,同处于大山腹地的正果与派潭该是过着同样的现世生活并做着同一个好梦的孪生姊妹。在山里居住容易做梦,古书说“山中方一日,人间已百年”,晃晃悠悠的日子会让人忘了今夕是何年。

古代的派潭人渔樵于江渚之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夕玩赏清风明月,过着快乐而诗意的田园生活。鹧鸪山脚下,有一个张姓的村庄叫禾岭头,元朝至正年()从县城张屋迁入;明朝洪武年()又有村民陆续迁来,村名为旧高埔;后来旧高埔村场越来越大,到清朝康熙()析出新高埔,习惯上三个村统称为高埔村。

高埔村人相传是唐朝名震中原的大诗人张九龄的后代,张姓后代由卧虎藏龙的韶州曲江溯流而上,由珠江到东江,由东江到增江,来至潋滟多情的派潭河,定居在双凤呈祥的鹧鸪山脚下。所以,高埔村人从一开始就具有了浪漫奔放的诗人气质以及诗情画意的生存土壤。这地方出过许多名人和诗人,最出名的是清代的张文灼。

张本身没什么太了不起,但他的女婿陈维岳因协助朝廷镇压“匪乱”功加知府衔,靠裙带关系,张文灼的两个儿子也奖军功六品。张氏家族成了当地的大官僚大地主后,建了许多亭台楼阁,讲书授学,传播文化;与社会名流觥筹往来,诗文唱和,恬然自适。他们促进了当地的耕读文化,并以其影响力恢复了废弃已久的派潭圩。

派潭古名杨梅都,与崇贤乡(今腊圃)山水相依,西部的鹧鸪山与崇贤乡境内的招贤山咫尺相望。崇贤乡与招贤山的得名源于元朝名士张度,张度为避战乱,曾与诗人孙贲、王佐在那里隐居,后来张度被明朝召回,官至尚书。那时侯,崇贤乡有“招贤八景”,杨梅都有“高埔八景”、“杨梅八景”,各路诗人群英荟萃,争相歌咏美丽的大自然、幸福恬静的田园生活。

高埔村人张大中,明万历二十年癸巳()科举文学,后以进士授官太仓州,他写有著名的杨梅八景诗,歌咏的八景是“鹧鸪文笔”、“凤凰联岳”、“狮子双翻”、“废寺闻钟”、“仙人遗掌”、“沙堤牧唱”、“北垄农耕”、“石龙翔汉”等。各景当中,鹧鸪峰是最重要最壮美的景观,清乾隆时在大小鹧鸪峰间还设鹧鸪营驻守其山间要道,飞流直下,菖蒲漫野,乃属山水胜地,也是“高埔八景”的重头戏。

清初,县邑曾有八路诗人齐咏鹧鸪峰的雅事,包括邑令管一清、高埔人张环、茂才赖维城、杨梅都“十才子”之一林辉、诸生张自明等。在高埔村的“涉趣园”、“燕誉楼”、“藜光阁”、“两面楼”等流风雅地,村中的秀才诗人们流连忘返,写下一首又一首好诗,描绘“鹧鸪秋色”、“凤凰晚翠”、“蒲涧飞泉”、“石门清照”、“蓝山梅放”、“古庙钟声”、“横塘别墅”、“半岭锄云”等独特风光。

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张凤鸣,这位老先生,大器晚成,七十多岁才拔邑诸生,诗却越来越炉火纯青,如题《咏龙纹石》诗有句“千载钟灵知暂伏,一朝破壁自惊人”,气势峥嵘,人与诗一样豪迈。明清两代,高埔村涌现的诗人太多了,他们一边弓耕田园,一边读书写字,授业后学,健康快乐地放浪形骸于山水田园之间,与天地很亲很近;那是想象中的九寨沟和香格里拉,是古代派潭人最理想的生活,为今人所羡慕而不可得。

古村落除了高埔外,还有湖边山、温水背、牛轭曲、腊田埔、上塘、黄洞、东洞、邓村石屋、邓路吓、东埔、马村、小埔、莲塘、瑶山、叶迳背、拖罗、灵山等村,这些古村落大多是本地村。但后来的客家人逐渐多起来,客方言与粤方言的人口比例超过2∶1。据县志从已搜集到的族谱记载分析,操粤语的先民最早从唐代开始入邑,宋元明大批迁入;

操客家话的先民从明代开始入邑,清代大批迁入。最早的本地村是湖边山的卢屋,自北宋元符()迁入;其次是东洞黄屋,自南宋淳佑()开居。派潭客家原居地大都是粤北的新丰,旧称“长宁”,所以派潭的客家话又称“长宁话”。由于人际之间的频繁交流,方言之间的互相影响,地方方言早已不成为交际的障碍了,而且近些年随着交通、通讯的便利,外省人口的不断涌入,市井农人也能用普通话交流了,客家话有成为家庭语言的趋向。

语言可以同化,流风遗俗可能变异,但是一个地方的山水只要不遭到人为的破坏是可以千秋万代长的。可是人总是耐不住要犯错误,经受了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森林大屠杀之后,在上个世纪末又一次给森林以毁灭性的摧残,就是在最近的年,派潭这个古代被称作杨梅之都的最后标志林——黄沙凼高峻山上数百棵百年杨梅树竟然被砍伐一光!

半个世纪,仅仅50年呵,人类一眨眼的时间,那个人间的仙境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些原始森林呢?那些深邃碧翠的河流呢?那些红的帆白的帆呢?不幸之万幸的是,派潭因其地理位置的偏僻和现代化工业的姗姗来迟才劫后余生,留得一些残山剩水,可已经是广东万人瞩目的生态示范镇了,高滩村还被命为广州市著名的生态示范村。冷落的残山剩水重新受到青睐,远离了的田园牧歌重新被激赏,这对于曾经风帆飘飘、山山是森林的山区小镇来说,是喜耶?是悲耶?

随着广州市“东进”战略和增城市“北部追赶”战略的推进,派潭镇的重要地位一天天地突现出来了,林地面积30.56万亩,森林覆盖率70.5%的绝对资源优势使它成为广州市经济发展的巨大后方基地。现在,派潭打着两张“生态牌”,一是开发生态农业基地,一是发展生态旅游业,这两样事业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增城媒体日日报道的热点与焦点新闻。

派潭土地丰饶,耕地面积亩,可供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山地面积24万亩。一直以来,派潭镇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田基本种水稻;新世纪以后,乡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了许多新型的现代化农业样式。在高滩,以大尖山茶场为主要基地规划建设大尖山农业示范区,在高滩北山与百丈埔之间开发名特山地花卉种植基地亩,规划建设凉粉草生产示范基地亩;

在灵山,以河大塘果场为基地,规划建设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亩;在刘家村,已经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生产蔬菜运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批发销售;在大埔村,已经建成了农业示范区,首期种植亩“增珍香”优质水稻……总而言之是缩减耕地面积种植特色果蔬和花卉。许多农民因此增加了收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生活,家里盖起了楼房,用上了现代化的电器设备,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

在开发生态旅游业方面,派潭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更是家喻户晓,远近闻名。在这里,有中国大陆落差最大的瀑布——白水寨瀑布,落差多米,比号称“天下第一瀑”的雁荡山大龙湫瀑布还长米;有增城迄今为止唯一的热水泉——高滩温泉,三处泉眼,最高水温达63℃;还有密石冷水泉,经科学检测为优质矿泉水;

迄今已开发的森林旅游资源有大封门自然保护区、大东坑自然保护区、凤凰山森林公园和大封门森林公园等,面积6.5万亩……劫后余生的派潭,仍然蕴藏如此丰富而奇妙的自然资源,不能不让人扼腕惊叹!逝者如风,去者如梦,俱往矣!大自然的生命不可能永恒,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不可能永恒,永恒的是人类作为最高级动物的善心和爱心:善待生命,善待环境。

图片来源自网络,原作者:陆笙/李惜爱等。

赞赏

长按







































用什么方法治白癜风好
迪赛胸腺肽肠溶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pzff/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