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上做茧,可取汁入茧的草很多,为何独选蒿子呢?清明节,可寄思亲的草木也很多,为何用蒿呢?诗经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可见先秦、上古起,子女对母亲的依赖和眷恋寄托在这蒿草上。蒿子是抱根丛生的,老杆枯了,却不倒,第二年嫩苗从根部新发出来,围绕着老茎,形成一种独特的现象,引发人的联想:新春来了,新苗长了,老根呢,却枯萎了。由此想到离世的父母呀,当年是多么不容易……先民的智慧中,以蒿子独特的生长特点,成为隐喻,寄托儿女对父母、祖辈的依恋和深情,保存在大量诗词和文赋里。这么看,洲上的蒿子,是有点小特殊的,洲上的蒿蒿茧,更是值得一书的了。制作蒿蒿茧,在清明前,先高田擒蒿子,或者出去找野蒿。洲上雨水丰沛养物,春风扑面,河畔路边,蒿子随意生长,没有剪刀,直接手掐,反正嫩头,一把一把丢入篮中。指甲和手渐黑,泥而微香。洲上蒿子不止一种,糯米蒿子才能做茧,它的小特殊,在于它的叶片中间,有着白丝这样的精髓。能不能采摘,这就是采蒿时的区别项目。采回后,洗净,用开水一烫,然后放进芝麻臼里,捣出汁。汁青青的,散发出一种淡淡的香味儿,现在先进了,直接用豆浆机,“呲——”,打好了,接着,把汁缓缓倒入装有糯米粉的面盆里,我们那时候为了口感,还加少许的大米粉,不停揉搓,整个粉团就变绿了,包豆沙、包秧草、包蛋黄,做成一个个圆子,装入壳子,压成了艺术品。垫上竹子箨,或者粽叶,再不然,垫青菜叶也行。做蒿蒿茧用的桃木壳子,也是正在恢复的文化符号,各媒体都在弘扬。做得最好的地方,“文明实践所”也就得其名了。脱壳以后,上蒸笼,灶膛中大火熊熊,蒸笼上烟气袅袅,厨房里香味扑鼻,春天的滋味,从田野天地之间,进到腹腔,我们就是春天的人了。到寒食节这一天,一天三顿都吃冷的蒿蒿茧,微凉不燥,然后就清明谷雨,暮春仲夏……如果蒿蒿茧仅仅为了裹腹,它惹发出的思念,一定不会如此深广。见蒿草而思至亲,既然是上古文化的遗存,那么,这又是洲上人传承优秀文化的存在证明,洲上的先民一定从中原飘泊而来,被洲上的水和土,芦花和鱼群吸引、滞留、存续下来,带着中原上古的智慧和文化,在这里繁衍生息。寒食节吃一天冷食,就吃蒿蒿茧吧。不久就要清明节了,寒食节日渐退淡,几乎不提。见蒿思亲,“其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见蒿蒿茧而思乡味,蒿蒿的实用、药用和意用价值,是先祖一辈一辈的以身试行留下的。读懂蒿蒿这样的太平仙草,就能记得本草先祖,然后,就没有迷失自己;读懂蒿蒿茧,就能读懂一点洲上蕴含的饮食文化寓意,知道洲上有重情重义的根,有重情重义的人。在外的你,谁给你寄了蒿蒿茧,惹出了你在深夜的一斛情义,寒食节的那一天,你能否见到高桥的蒿蒿这样的太平仙草?作者唐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xgpw/10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