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画说大暑海上送大暑,
当人走在马路上变成“烤鱿鱼”,当凉席变成“电热毯”,当风都变成热浪,当海水变成热水,当狗狗整天吐着舌头,大暑时节就到来了。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正值中伏前后,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度。“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一般大暑较小暑更为炎热。 01 大暑处在中伏里,全年温高数该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温度超过35摄氏度,有些地区甚至会出现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是每年这个时候由腐草变成的。土润溽暑:土地很潮湿。大雨时行: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02 古代大暑及消暑习俗 由于大暑正处中伏前后,所以大暑节气习俗与伏日习俗相关。三伏日天气超级炎热,此时冰可以说是最佳消暑物了。我国早在西周时就有冬日掘井藏冰的做法,《礼记·月令》载,每年隆冬时,天子命人凿冰窖藏,第二年仲春时节开窖取冰,与羔羊一同作为宗庙祭品,祭祀后的冰留着夏日享用。到晋十六国,出现伏日赐冰的宫俗。唐代有三伏吃冰之俗,冰的品种多样,如长安有“冰盘”“冰瓜”等,富豪之家甚至会在伏日举行“冰宴”。宋代朝廷传承了唐代盛夏赐冰的传统,如宋代官府有伏日颁冰之仪式。明朝京城有敲冰盏、沿街叫卖冰块的小贩,直到清代尚存。清朝,宫廷三伏颁冰票,赐冰已普及每一位官吏。清代民间的三伏凉冰也是别具特色。《清嘉录》记载了江浙一带的农人三伏担卖凉冰的情景,其中冰镇食品“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03 送“大暑船”与古代“禳送”习俗 炎热难耐,人们产生了将炎热送走的想法,这与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的“送穷”等寓意相似,人们把不喜欢的东西,通过特殊的仪式送走。如懵懂、糊涂、口吃等,人人避之不及,民间却用口头买卖、赠送方式给予他人,人们以这种生活化的诙谐方式体现时节的平安和吉祥。大暑时节,浙江沿海地区送“大暑船”即与古代“送”“卖”习俗相吻合。浙江台州好多渔村的这种传统习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走暑热保平安。送“大暑船”时,伴有一系列祈福仪式,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04 节气饮食养生 大暑时节民间饮食习俗有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一种是吃热性食物。凉性: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凉粉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大暑吃仙草实际是一种吃凉性食物祛暑的食疗方法。“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热性: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作“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人们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人参一样高。05 大暑赏荷花 自古以来荷花就以其清雅、高贵的风姿,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为世人所推崇,被誉为“君子之花”,也是文人墨客们吟诗、作画的首选题材之一。盛夏是荷花盛开时节,于是便有了大暑游船赏荷花之俗。北京什刹海、杭州西湖、南京的莫愁湖和玄武湖都是盛夏赏荷的胜地。大暑时节漫步荷塘边,伴着阵阵凉风,听雨观荷,人们暂且忘却了夏日的炎热,也别有一番韵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xgpw/5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凉粉一簇轻烟丝缕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