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瓜李漫浮沉梦凉天地宽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韶华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大·暑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此时太阳位于黄经° —.07.23—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大暑,六月中。 暑,热也。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 月中为大, 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大暑·三候 一 候腐草为萤曰丹良、丹鸟、夜光、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毛诗》曰:熠耀宵行。 形如米虫,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复原形,解见前。 二候土润溽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 三候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 大暑是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频繁,但雨水却也最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 有大暑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大暑·各地习俗 送暑船 浙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喝暑羊 鲁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入伏之时,正是麦收结束、新面上市,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庄稼人会杀只羊享受休息,不舍得自己吃,便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娘家,一起吃新麦馍馍,喝羊肉汤。久而久之便成了一方民俗。 过大暑 闽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说大暑吃荔枝,赛过吃人参。米糟是米饭和白米曲的发酵物,到大暑那天,加些红糖煮食,可补元气。大暑时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吃仙草 粤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甜品。民谚: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吃凤梨 台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大暑期间天气炎热,需要预防中暑。在此节气期间,要特别注意勿动肝火,避免激烈运动,多加休养生息。 大暑饮食消暑养生-喝药粥- 李时珍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凉性食品- 绿豆、冬瓜、苦瓜等食物是盛夏宜食的凉性食品,能消暑、生津、清心、明目。 -多饮水- 由于盛夏人体的水分消耗快,需要及时补充水分,所以多喝开水、糖盐水,或饮用绿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药茶,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 闽南语朗读文章 大暑节的饮食文化 作者:刘昌宇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暑的习俗重在一个“吃”字,多半以吃凉性食物消暑,少数地区也有品食荔枝、羊肉等热性食物度暑的。同样的节气,却以截然不同的饮食观念对待之,呈现出国人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奇风异俗。 在我国北方,大暑时节流传着吃面条、饺子、鸡蛋等习俗。北京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即是明证。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热汤面不仅可以祛除人们体内的潮气和暑热,也可以改善口味,并减轻肠胃的负担。大暑吃热汤面的习俗,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盛行。而到了明清,人们根据养生的需要,又增加了大暑日喝莲子汤的习俗。《清稗类钞》中就有“京师夏日……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用来宴客的记载,这使得大暑的习俗变得更为丰富而多元。 而在南方,人们在大暑期间,往往偏好于吃重口味的荤食。福建莆田人就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过大暑的习俗。据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而吃温汤羊肉也极富创意,将羊开肠破肚后,整只放入大缸中,再以滚烫的热汁淋之,浸泡一段时间后,将羊肉切成片,其鲜其嫩,往往让人赞不绝口。而吃米糟,不仅大补元气,还能将体内湿热之气尽遣,可谓养生又保健。在湖南一些地方,亦有大暑期间吃童子鸡的习俗,想必其饮食理念与莆田人如出一辙,都是重在大暑日讲究滋补。 如今,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日益转变以及社会大家庭的不断融合,传统意义上的北方人吃凉性食物、南方人吃荤食过大暑的习俗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如在山东南部地区就有在大暑到来之际“喝暑羊”的民俗,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带来的不仅是口味的鲜香,更有随着热汗排出的淤积在体内半夏的毒素,这对盛夏之际的养生保健极为有益。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也不慕荤食,他们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既消暑又清热解毒,可谓大暑期间当地不可多得的降暑良药。 大暑中的习俗源远流长,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其蕴含的鲜活的饮食内容,大大丰富了国人的味蕾,更让美食中国的人文魅力深邃而迷人。祝大暑安! 闽南话播音员 郑新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xgls/4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椰果不是椰子肉西米不是米,你喝的奶茶里
- 下一篇文章: 廉江古镇安铺家乡是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