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森课二十四节气大暑小暑,尝酸吃苦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4151.html 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大暑”是什么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公历7月22—24日交节。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古诗中的“大暑”《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朗读者:沈雨泽 谚语中的“大暑”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大暑”与物候:三候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腐草为萤 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土润溽暑 天气开始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溽是湿,大暑时,湿气浓重,湿热令人难耐。东汉刘熙的说:“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大雨时行 大暑时节,因湿气积聚而时常大雨滂沱,经常有大的雷雨。 “大暑”与养生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多吃苦味食物,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等,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等。 中医认为:大暑时节,梅雨刚过,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故而需吃热性食物以驱除暑湿,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的千金一刻,恰合“冬病夏治”、“寒病夏治”之医理。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即助长夏天的旺盛阳气,来克制和驱散冬天阴寒之邪,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因为冬季治疗只能治标,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而在夏季,疾病虽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不仅从根本上治疗病痛,还能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正是“未病先防”。 “大暑”与风俗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 从古至今,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自然笔记——找找草丛中的虫子“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这是《诗经·螽斯》中的一句话,常被用来祝福人们多子多孙。螽斯,在北方被称为蝈蝈。这种虫的叫声是从翅膀发出来的,传说一胎能生九十九子。盛夏来临,满眼浓绿,各种虫子在草丛间欢跃,鸣叫。你在草丛中找到了哪些虫子,请为它们画像或用语言把它们的样子描述下来。 到了夜晚,各种虫子使足了劲鸣叫求偶。虫子们的叫声分别是怎样的?它们的合奏声像什么呢?你能尝试着用小诗的形式把虫声描述一下吗? 画说“大暑”左右滑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fencaoa.com/lfcyfyl/5874.html
- 上一篇文章: 参观神农草堂中草药知识学习
- 下一篇文章: 传统文化廿四节气之大暑